关注“10元购买力”
资讯
资讯 > 正文

关注“10元购买力”

深圳商报特派评论员 钱飞鸣

关于“两会”的民生话题,这两天最热的莫过于“10元购买力”。

10元在北京能买到什么?3个苹果,或者5张地铁票,或者7个西红柿……来自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林道藩利用会议间隙到北京西绒线菜市场进行调研,亮出了这样一份采购单。这份关于“10元购买力”的清单一经报道,立即引发全国网友的追随,天南海北的“10元采购力”来了个集体大亮相。

“采购”不是行为艺术。用林代表的话说,10元钱能买到什么东西,不但真实记录了当前的物价水平,也许还可反映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有效、货币信贷总量是否得到控制、社会总供求是否基本平衡,等等。实地调研才有说服力,以至于有媒体评论说,林代表的单独行动递交了一份好建议,甚至是最好的建议。

为什么说好?首先是实事求是的调研精神。其实说物价,说民生,代表委员的建议大多会涉及,但是大家也有感觉,有些建议只是泛泛而谈,有些数据并无说服力。林代表掏出10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事,这种作风值得赞一个。

为什么说好?其次是亲民暖人的表达语言。物价不仅直接检验遏制通胀的成果,还浮动着税制改革的身影,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幸福感。将这些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浓缩在小小的“10元购买力”,这一下子就拉近了普通人与“两会”的距离。

为什么说好?最后是共同求解的参与方式。能够吸引如此多的民众参与讨论,是因为林代表的“10元购买力”传递了共同的民生思虑。

在大家的工资条里,10元钱现在是个小数目,但是放到以前,10元钱曾经是个大数目。简单地比较“10元购买力”,必须要考虑到时间差异、地区差异,林代表“10元购买力”也只能说明当下的北京。但是,越来越多的“10元购买力”,传递的是大家对收入增长的焦虑:钱包确实鼓了,但是花起来感觉也没底了。

有了靠谱的“10元购买力”,也得说说那些不怎么靠谱的。今年两会,又有委员提议中国发行500元或1000元的大面额钞票,理由是便于货币流通。在12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央行官员明确表示不会考虑。不考虑,不是因为千元大钞不实用,也不是技术环节有问题,而是因为千元大钞会变相加剧通胀。

10元钱,可以买3个苹果,可以买7个西红柿。但是滥发千元大钞,或许林代表不得不来一次千元购买力调查,那个时候千万别还是3个苹果、7个西红柿。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