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1: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日)盐野七生 著,计丽屏 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郑渝川
日本旅意女作家盐野七生自1992年起,以每年一册的速度,用简洁清晰的语言重述古罗马历史。古罗马史(及古希腊史)在西方文明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留下了大量的哲学、自然科学和政治、社会管理制度成果。但这段历史长期以来,既混入了神话故事、野史轶闻的杂音,分离出一个个孤立的故事倒也有趣,却无法让人真切地审视和反思历史;与之同时,辉煌的古罗马史还因古今学者艰深复杂的多部考据文字,让许许多多人不敢轻易涉及——复杂的古今地名、人名对比,人物亲缘关系,等等,使人闻而生畏。
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系列丛书出版后,在意大利和日本都受到了高度赞赏。对于前者来说,一个海外国籍旅意作家系统梳理意大利人的骄傲历史,当然求之不得;而之于日本,以及周边的韩国,学界和大众读者追捧《罗马人的故事》,除了书作者盐野七生的日(亚)籍身份以及书本身质量高,更主要的在于让日韩找到了一个与这两个国家、民族发展历程颇具相似性的异乡蓝本:在极低的文明基础上建城(国),经历多次内乱外侵却能始终保持团结,敏锐学习他国更有优越的文明成果并结合本国实际改良施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是《罗马人的故事》系列丛书的第一本,这个书名颇能说明上述特点。
有关罗马,很多人都记得“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此语实则包含着古罗马人的高度自信。在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作为一个城邦国家,通过政治军事联盟在今天的意大利大部建立起势力范围。古罗马人开始在罗马至其他城市之间建设干线道路,在原先道路基础上,罗马人尽可能将其修直,同时扩宽路面、铺设桥梁、开挖隧道、改善排水,使之变成一条条最早的“高速公路”。随着罗马势力范围向四面八方扩张,连接罗马和各地战略要冲的“高速公路网”也不断延伸,由此产生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
把路修好修直并铺设广阔完善的路网,对城邦国家而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罗马得以通过路网控制势力范围,但另一方面,敌国也可以在攻破罗马势力范围边缘的战略要冲后,迅速沿着路网侵袭罗马本城及其控制的其他城邦。修建并维持完善的路网,显示出古罗马对打赢自卫战争、保卫文明成果的信心。盐野七生由此感慨道,“从宗教、政治体系、对外关系到道路,罗马人不就是一个真正的开放民族吗?”她还指出,雅典、斯巴达、伊特鲁利亚和罗马都起源于城邦国家,但前三者都始终止步于城邦国家,只有罗马,尽管起源于城邦国家,却超越了这一点。
古罗马建国(城)后,政治、税收和军事制度有过多次重大调整,但无论怎样调整,包括贵族和平民阶层在内,人民普通认同谁承担更多的义务、谁就理所当然享有更多的权利。在古罗马,税制等于军制,阶级越高,就需要承担越多越频繁的应征入伍并自行承担军备购置的义务。规定贵族需承担比平民更多的义务,这在古代乃至近现代世界各地的文明、政治制度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尽管如此,古罗马贵族与平民阶层仍然因权利不平等出现了长期对立以至内乱,终于因此在公元前390年迎来了被北方蛮族凯尔特人入侵并攻占罗马城的遭遇。这一巨大耻辱,使古罗马人开始致力于治理改革,彻底打破贵族与平民阶层的间隔。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古希腊民主政体的瓦解,时代潮流趋向精英统治、寡头统治。古罗马人不喜欢王政统治,就选择了共和政体,继承选举制,由市民大会选出元老院议员及法务官等官员,由元老院选出执政官。在此基础上,古罗马人设计出市民权的概念,界定了权利、义务。由此足见古罗马人基于积极自信心理之上的善于学习、精于创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