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挺脊梁 首义寄理想
资讯
资讯 > 正文

汉口挺脊梁 首义寄理想

  武昌起义门老照片。

  武昌起义门老照片。

  1949年5月16日解放军入城队伍行进在汉口中山大道上。

  1949年5月16日解放军入城队伍行进在汉口中山大道上。

  中山大道近影。

  中山大道近影。

  武昌孙中山铜像。

  武昌孙中山铜像。

□ 武汉晚报记者 戴红兵/文 何晓刚/图

有一个人,尽管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道路遍及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多达187处,堪称世界之最;有一个人,尽管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园在全世界多达75个,其中一个就在武汉,目前有关方面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一个人,尽管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铜像矗立在汉口和武昌最繁华的闹市区已达80年之久,目光永远注视着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

他,就是孙中山。

在辛亥百年之际,让我们踏上以孙中山先生命名的汉口中山大道,从这条跨越百年的“汉口脊梁”,追忆百年来的风云变幻和英雄传奇,回首武汉怎样由一个古风犹存的千年古镇,演绎为向现代化都市激情迈进的中国中部大都市。

1武汉的中山路:

汉口和武昌建起两条中山路

但凡生活在汉口的人,没有不知道中山大道的。87岁的武汉民俗专家万生鼎说起中山大道的起源,如数家珍。他说:清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为了扩大市区,便利交通,决定拆除汉口城墙,在城基上修筑了一条马路,名为后城马路。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武汉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于1927年将后城马路改名为中山马路,为了顺口,汉口的百姓一般称这条马路为中山路,抗战胜利后汉口市政府于1946年元旦,将延长了的中山马路命名为中山大道,并且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从此,中山大道这一路名沿用至今。

无独有偶,在长江以南稍晚的时间,也诞生了一条中山路,1927年至1929年间,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武昌古城被拆除,1936年,沿着武昌古城墙基和护城河,修建了这条以纪念孙中山的环城马路。中山路像一个巨人,把辛亥革命旧址所属的起义门、楚望台、武昌都督府等,全部揽在其臂膀之下。

2揭秘中山路:

见证武汉现代化步伐

徜徉在人山人海的中山大道,百年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星罗棋布,让人仿佛行进在历史的长河中。

谈到近年来武汉城市的飞速发展,武汉市收藏联谊会文史专委会主任肖琴学,铺开三张不同时期的武汉地图,一张是1949年的武汉地图,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中山大道作为汉口惟一的一条主干路,很容易就能找到。另一张是1979年的武汉地图,与前一张略有区别的是:中山大道西北边,多了一条与此并行的主干道解放大道。

第三张2009年的武汉地图,与前两张大不一样的是,中山大道和中山路的大部分,都划在了武汉一环线之内,要找出这两条路,还要颇费一点眼力,因为,它被道路纵横交错、高楼林立的二环三环和四环线紧紧包围着。

细看这张地图,可以发现,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对武汉建长江大桥、过江隧道等规划,一一成为现实,如今的武汉,长江底下不仅建起了万里长江第一隧,长江上也先后架起了七座长江大桥,还有一座正在建。

武汉,正向国际化的大都市迈进。

先生足迹

规划三镇合一蓝图

两临首义之城

在武汉,同样在距两条“中山”路的不远处,也矗立着两座颇具历史意义的孙中山先生铜像。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已成为武汉人心中的城市地标和不朽丰碑。

史料记载,1927年3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期间,宋庆龄、何香凝、孙科、毛泽东等人提出在武汉建立孙中山铜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1931年8月,武昌首义广场的铜像建成,孙中山身着长袍马褂,庄严肃立。1933年4月,汉口六渡桥,汉口孙中山铜像竣工,孙中山先生身着中山服,目视前方。

孙中山到底来过几次武汉?有的说三次,也有的说只有一次。武汉近代史专家皮明庥表示:“确切地说,孙中山至少有两次到过武汉。”

一次,是孙中山在回忆录中写道:“1894年,到京津,南归汉口。”另一次,就是很多史料记载的1912年4月,孙中山在南京辞掉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到武汉三镇的访问。当时,武昌城旌旗飘扬,万人空巷,民众争睹领袖风采。5天访问期内,孙中山访问武昌都督府、登临黄鹤楼遗址、会见首义志士、视察汉口和汉阳战地等。

“理想上之城市”

在武昌都督府的一楼大厅,一张巨幅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那是1912年4月,孙中山访问湖北期间与湖北军政界人士合影,照片中的孙中山站在正中间,目光坚毅。

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领导下的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从而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令孙中山很是欣喜,1912年1月,他首次提出“武昌首义”,从此,武汉有了一个响亮的别名——首义之城。

孙中山对武汉有着特别的感情,在其所著的《建国方略》中,他提出“所以为武汉将来立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尽管当时武汉三镇还未在行政区划上统一,但孙中山从国家全局出发,将三镇联成一体,对武汉的城市进行了总体规划,他说:“革命是从破坏中求建设,武、阳、夏三镇宜连成一片。汉口为商业区,汉阳为工业区,武昌为政治文化区……若以之建设,亦是理想上之城市。”

孙科主持三镇合一

“汉口的脊梁”,这是武汉市档案馆副研究馆员宋晓丹对中山大道的新提法。他解释,作为当时武汉最长的一条马路,中山大道横亘汉口整个城区,是武汉最繁华、沿线居民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条街,像脊梁一样,把整个汉口支撑起来。从城市建设来说,中山大道是汉口近代史上第一条马路,有了它,汉口的城市格局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从一个濒临汉水的沿河小镇,转向沿长江向东不断扩张的滨江大城。

据宋晓丹介绍,在1927年中山大道南洋大楼武汉国民政府所在地,发生了一件直接开启武汉现代化进程的里程碑事件,那就是:三镇合一,武汉建市。这个把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三镇合一的蓝图变为现实的,正是孙中山长子孙科。

84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细读刊载在1927年1月《市声周报》上孙科的这份《计划武汉三镇市政报告》,除了其中关于市政建设的缜密思考和无处不在的专业精神令人为之唏嘘之外,其远见卓识的大局观和超前意识尤为让人感佩。

武汉建市走在全国前列,在此之前,仅有广州、青岛建市。而它之后,才有上海、南京、北京、天津等。

正是这84年前的建市,使武汉在它悠悠数千年城市发展史上,第一次以整合的、现代城市的姿态,跃入世界城市之林,并奠定后来武汉城市建设发展腾飞的历史格局。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