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就有“河西开发”计划
资讯
资讯 > 正文

50年代就有“河西开发”计划

1957版南京城市规划图,红圈处为规划的河西住宅区。资料图片

1957版南京城市规划图,红圈处为规划的河西住宅区。资料图片

本报讯 昨日,《南京党史九十年》、《中共南京历史画卷》、《南京人民革命史党员干部读本》举行首发式。其中,《中共南京历史画卷》首次披露了一张1957年的《南京市城市初步规划总平面图》,引发了众人的兴趣。

“这张规划图是首次披露,”南京市党史办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在这版规划之前,南京曾有一个《城市分区计划初步规划》,但这个规划没有得到实际的实施。而南京市城市初步规划出炉后,很快就到了大跃进时期,规划实施也遇到了困难。“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后来的建设不少还是沿袭了其中思路。”

“相比于民国时的‘首都计划’,50年代的规划,把南京城的面积大大缩小了,变成了一个中等城市规划,”文史专家、《南京城市史》作者薛冰向记者介绍,“首都计划”南京的城区面积800多平方公里,而到了这次规划时,城区面积压缩到了100多平方公里。

而两者规划的城市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变化,“首都计划”是要向东发展,将紫金山和仙鹤门片区都规划进来,而这份50年代的规划,则主要是城墙以内范围,再加上雨花台区、栖霞区和下关区三个城墙以外的区。

57版规划由苏联专家主导完成

记者了解到,和民国的“首都计划”由美国规划师主导不同,新中国成立后的这版规划,则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的。根据这版计划,当时南京的市区用地规划为160平方公里(包括紫金山),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

“你看,当时就规划河西了,”南京市党史办史料征集处的邓攀指着地图介绍,在当时的规划上,河西片区就被规划为住宅用地。薛冰告诉记者,按照当年的规划图,的确有了开发河西的计划,当时主要想开发的是现在的江东门地区。在这版规划图上,如今的仙林地区和江宁都还没有影子。

据介绍,按照当时的规划,大学集聚区是在中山门外一带,也就是如今南京理工大学片区。而城市的行政中心则是在鼓楼鸡鸣寺一带。新接口和鼓楼作为商业文化活动中心,两者之间的珠江路和广州路改为林荫大道。珠江路以北为大型游行集会与文化活动中心。夫子庙为传统的商业娱乐中心。

记者在这份规划图上看到,汉中门外一大片水面,与今日景象大不相同。薛冰解释道,这其实就是现在的莫愁湖,不过大概要有如今三个那么大。“现在莫愁湖北面的,凤凰街一带当时就是湖面。”他说,后来随着修路等城市开发,莫愁湖被慢慢“蚕食”了。

他提醒记者注意,图中城东的月牙湖也比现在大多了,水面区域一直延伸到中山门外北侧。“当时出了中山门就是一片水塘,要往北绕好远才能过去呢。”     (仇惠栋)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