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近百名翻译专家齐聚重庆 共议“中国政治话语的对外翻译与传播”
中新社重庆11月25日电 (记者 韩璐)第三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25日在重庆举行,来自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局、天津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机构和高校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本届论坛主题是研讨“中国政治话语的对外翻译与传播”。
“随着中国在世界越来越受关注,我们的党政文献翻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告诉中新社记者,目前国际话语体系仍然是由西方主导,对中国有很多误解和不公的指责。“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准确的翻译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不仅是翻译成对方能看懂的文字,更重要的是把字里行间的‘精神’用目标语言展现出来。”
黄友义称,以前国外关心中国党政文献的可能只是少数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专家,“现在很多外国民众也对中国感兴趣,对中国党政文献也有了解的需求。”
黄友义说,如何把中国的党政文献翻译成外国民众能理解的文字是当前对外翻译工作的新难点。“很多外国民众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政治,这就增大了翻译难度。翻译者必须站在外国人的角度去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用词上必须慎重。”
黄友义举了“爱国主义”一词的例子:“我们英语翻译长期使用‘patriotism’,但是在目前的西方话语引导下,西方受众对这个词的理解有‘民族主义’的意思。如果要体现我们中国表达‘爱国主义’的真正含义,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love the country’,即热爱自己的国家。这样翻译外国民众是能够理解的。”
“政治文献的内涵丰富,政治性、思想性、逻辑性很强。”中央编译局文献翻译部副主任卿学民说,要想在译文中充分体现上述特点,同时要做到完整、准确传递政治文献思想内涵,还要保持各语种之间的统一,需协调、沟通和科学管理。
“翻译不是简单的拼加,即便局部很优秀,简单叠加也不一定能产生好的作品。”卿学民说,通过组织调控,使局部各尽其能、局部与整体之间有机衔接,实现系统的综合最优化,最终产生好的作品。
会上,来自中国外文局、中央编译局、四川外国语大学等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学者还分别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要政治话语在西方主要国家传播的基本情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十九大报告英文翻译的立场、路径和策略》、《“一带一路”中国国际传播的关键问题分析》等主题发言。(完)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