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1 10:36 新华网
原标题:据说,这件事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了20多年
“闽宁协作”一词这几天在媒体上很“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年前在福建工作时直接推动的一项福建与宁夏对口扶贫工作。
20年来,一张蓝图干到底,闽宁协作结出丰硕成果,总书记18至20日正在宁夏实地考察扶贫落实情况。
新华社记者近日采访了福建省两任扶贫办主任,他们深情回忆了具体推进闽宁协作的故事和细节。聊起宁夏第二故乡和在那里奋斗的日子以及结下的情谊,他们几度落泪。
7月18日下午,习近平在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了解冷凉蔬菜种植销售情况。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再过几天,马国林就要退休了。他说,这辈子最珍贵的财富,就是手机里数百条宁夏朋友的手机号码。
“我们之间有太多感情,太多故事……”这位福建省扶贫办主任乡音难改,然而说话间又满是西北人的豪爽直接。
林月婵说她最开心的事儿,就是接到宁夏朋友的电话,“听到熟悉的声音,就像穿越千山万水一样,大漠绿洲、黄土高坡,回到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这位原福建省扶贫办主任,马国林的前任,如今正在和病魔做斗争。她说,自己一定会坚强,只为能多回去看看,那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20年仿佛弹指一挥间,两位扶贫办主任先后接力,成为闽宁协作的见证者和实施者。20年足以见证穿越历史长河的闽宁情,一代人的青春,以及无数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
用“心”建机制
“当地老百姓需要的,就是我们要急需解决的”
“山上没有花草,天上不见飞鸟,风吹大地,黄沙漫天跑……”1997年3月,林月婵第一次踏上宁夏大地,被眼前的一切吓着了。“甚至站在这片土地上,你都难以相信,这里还有人类的存在。”
西海固,宁夏南部,这里曾是被联合国专家评价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贫困地区。1996年11月,闽宁第一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在福州召开,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关系正式建立。宁夏是什么样子?扶贫协作怎么做?时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的林月婵被派往宁夏实地考察。
福建省扶贫办原主任林月婵(左2)2002年5月在宁夏贫困家庭中走访。新华社发
3月的宁夏,刺骨的寒冷。在土坯堆砌的露天教室里,老师们拿着树枝在地上教孩子们识字。
“孩子们的衣服呀,补丁摞着补丁,还能看到裸露的皮肤。”那一刻,孩子们求知若渴的大眼睛,让林月婵偷偷抹着眼泪。
“省领导交代,这次扶贫协作一定要做实。”于是,林月婵起早贪黑,为了寻找更多的“答案”。
天刚蒙蒙亮,一眼望不到边的“卖土豆”大军让林月婵心痛不已。“卖土豆为何如此之难?不知道他们是半夜几点来的,从多远的地方来的?看着他们趴在土豆袋上熟睡的样子,心里很难过。”林月婵暗下决心,“一定要动员更多的福建企业来宁夏!”
7月20日,福建省原扶贫办主任林月婵(右)在福州家中向记者讲述她的宁夏情。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作为第二批福建援宁干部领队,1999年6月,马国林从湿润的东南沿海福建来到宁夏挂职。那年,西海固地区正遭遇大旱。干裂的土地向天张着大嘴,光秃的山峦浸泡在干燥呛人的空气里。
缺水,还是缺水!
“刚到宁夏那会儿,我到农村调研,农民端上来的茶水杯里都是满满的水垢,喝起来还有一股怪味。”马国林知道,“这已经是当地人最高的待客礼节了。”
“每年他们只能靠可怜的一点点降雨来储备水源,水对他们来说,真的比油还珍贵。”说着说着,马国林的眼眶里有点湿润,这个看似大大咧咧的汉子突然展现出多情细腻的一面。
“当地老百姓需要的,就是我们要急需解决的,这才是扶贫协作的意义所在。”马国林说。
用“情”真帮扶
“没有轰轰烈烈的大建设,都是从一件件小事做起”
7月20日,福建省扶贫办主任马国林在福州的办公室向记者讲述他亲历闽宁协作的故事。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没有轰轰烈烈的大建设,闽宁扶贫协作都是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久久为功。”马国林说。
固原市甘城乡,单单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当地老百姓对甘甜水的极度渴望。
既然缺水,那就从“水”干起。
2000年6月26日,经过80多天的奋战,“无水死区”有水了。整个甘城乡都沸腾了。
这口“深456米、每日出水量800立方米”的井,老百姓争相来看。“一个老汉喝下了第一口清纯的井水时,流着眼泪,抓着我的手直哭‘感谢共产党,感谢好干部’。我什么话都说不出来,抓着老汉的手,跟他一起哭,”马国林回忆道。
闽宁扶贫协作的20年间,福建先后在贫困地区打井窖1.5万眼,解决了30万人、10余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在当地,村民们把这些机井水窖形象地称为“活命井”。
而“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村,则必须搬迁。
“这些经验做法都来自于福建自身的经济建设与扶贫的实践。”林月婵说,福建实施的“连家船民上岸工程”、“造福工程”等,让长年漂泊在海上的渔民上岸,让不适合生存的村民搬迁,交通便利了,下一代教育跟上了,也就拔掉了“穷根”。
7月19日,宁夏固原市彭堡镇姚磨村村支书姚选在蔬菜基地介绍蔬菜栽植机械。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为了解决搬迁后的脱贫问题,马国林专门从福建请来了菌草种植专家,在固原等地发展菌草种植技术。
卖不出去怎么办?马国林在村民面前把胸膛拍得咚咚响:“我以专员的名誉给大家担保签合同,如果蘑菇价格每公斤低于2.4元,我掏腰包给你们赔偿。”
有了马国林的“定心丸”,有农民大胆地开始尝试。1999年,当地种出的蘑菇供不应求,不少家庭的收入在3000元以上。
“移民搬迁一定要和就业结合在一起,以产业扶贫为主,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可行的路,能帮助成千上万的宁夏群众脱贫致富。”这是马国林的经验总结。
7月18日下午,习近平在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考察精准脱贫情况。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用“爱”续缘分
“我就认定宁夏是我的第二故乡了”
马国林印象中最“幸福”的一个情节就是:“到宁夏之后,我们遇到了开斋节。当地回族群众热情地说‘挂职干部就是我们的亲人’,各个村的群众都争相把挂职干部请到自家吃饭。”
“那一天,我们都吃撑了。那一天,我们也感受到了宁夏人民最淳朴的情谊。从那一天起,我就认定宁夏是我的第二故乡了。”马国林说。
从一名挂职干部,到2002年接替林月婵,就任福建省扶贫办主任,“小马”也变成了“老马”。
“每年至少去三趟,多的近十次。”1999年到现在,马国林往返宁夏福建不下一百次。
在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摆着几块贺兰石。那是马国林挂职工作之余,从大山中捡来的。多年来,他一直像宝贝一样摆着舍不得扔掉,反倒给办公室增添了几分情趣。
再过几天,马国林就要退休了,但卸不下的,是对千里之外宁夏人民的浓浓深情。他说,退休后,将尽力推动闽宁民间交流,希望这份“情”延续。
在林月婵的手机里,存放着十多张旧照片,那是她在宁夏的记忆。每天,她都会多次翻看。由于身体不适,行动不便,这一幅幅画面,成为她寄托相思之处。
“是我让孩子们帮助上传的。”年过七旬的林月婵说,“这辈子最值得的事儿,就是从事扶贫事业,尤其是,和宁夏的这段缘分”。
在宁夏,林月婵和马国林被称为“闽宁友好使者”,这是当地老百姓用独特的方式,表达着这份感激之情。
“不仅仅是我们,两地互派干部和支教教师、医护人员、青年志愿者,加深的不光是闽宁两地人民的了解,更是培养出了一段段友谊,演绎出一处处动人的故事。”马国林说。
这份情,已成为他们和无数福建挂职干部、教师、志愿者对千里之外“第二故乡”深深的牵挂。
“山上绿啦,道路通了,房屋亮了,老百姓的精气神儿好了,对未来也更有信心啦。”宁夏20年的变化,他们都看在眼里。
如今,闽宁面临着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合作新亮点也正在被不断发掘:旅游合作把福建的海上丝绸之路和宁夏的陆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海峡两岸的农业合作,也将通过闽宁协作的平台逐步向西部扩展……
“瞩望携手共赢的前景,闽宁将缔造更多美好的未来。”这是林月婵和马国林共同的心声。(记者:孟昭丽、陈弘毅来源:新华社微信公号)
责编:朱家浒 PN054
新时代,新方位,新使命。
想看新闻热点、敏感事件、
独家分析?扫这里
2016-07-19 17:460
2016-07-18 19:130
2016-07-17 14:510
2016-07-16 21:140
2016-07-16 17:230
2018-03-31 15:390
2017-10-09 15:120
2017-09-04 15:250
2017-06-23 13:110
2017-05-14 14:070
2018-12-30 19:240
2018-12-29 14:000
2018-12-29 09:420
2018-12-28 13:080
2018-12-26 10:140
2018-11-01 07:110
2018-09-14 10:500
2018-08-23 09:440
2018-08-16 10:050
2018-08-08 11:370
2018-12-29 11:140
2018-12-21 14:280
2018-11-30 15:030
2018-10-31 12:050
2018-09-19 09:430
2018-12-25 19:070
2018-12-21 19:170
2018-12-19 19:370
2018-12-19 09:280
2018-12-18 2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