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系列评论
凤凰网资讯 >2016全国两会 >两会系列评论 >正文

财政部长凭什么不能为民企发声?

来源:凤凰评论

0人参与 0评论

文丨特约评论员 刘远举

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会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记者会上罕见地直陈劳动法的一些弊端。

楼继伟的观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现行《劳动合同法》是以标准工时制为基础,不适用于灵活用工。对于外向型的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企业,在“没有订单的时期会比较为难”。

其次,“这几年薪酬上涨是超过劳动生产率的,长期这样是不可持续的”,“可能造成企业成本上升,使企业迁至其他国家,最终减少劳动者就业机会,损害的还是劳动者的利益”。

第三,《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和雇员的保护程度是不平衡的。职工工作不努力,企业很难对其实施解雇,但职工可以提前一个月不说明原因辞职,这不但会对新员工形成歧视,减少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同时也会影响企业对员工技能培训的投入,减慢员工技能提升。

所以,楼继伟认为,“本意是保护劳动者,但可能最终损害了一些劳动者的利益。”这已经不是楼继伟第一次发表类似观点,在今年2月召开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在去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演讲中,楼继伟亦以学者身份提出过类似观点。

中国毕竟是从割资本主义尾巴,雇工8个算剥削的时代走过来的。资本家是罪恶的,工人是弱势的,旧时代的这些观点,不可避免的在思想意识层面留下痕迹。在这些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劳动合同法》,虽然名字里面就有合同二字,但却一定程度上把劳资关系看做不平等的剥削关系,进而更多的强调保护劳工的利益;与此同时,把企业压得喘不过气來。然而,市场经济中,雇主与雇员的关系主体,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基于合同的合作关系,有着共同的、一致的利益,当雇主的利益被不断压制,最终劳工的利益也得不到保护。

中国经济不能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面临着外界的竞争。随着中国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越南、印度,乃至美国都以“再工业化”来争夺中国的就业岗位的时候,中国工人的利益实际上就会受到损害。

劳动者与企业是实际的,他们往往抛开法律,按真实的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情况来达成契约。所以,在一线城市市区之外,劳动法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灰色地存在着。但是,由于这些协议得不到法律保护,员工很容易在离职的时候撕毁之前的协议。对企业而言,预期不稳定,影响企业的长期人力资源配置;对监管部门而言,劳动法与实际之间巨大差异造成的广泛存在的灰色执法,就是寻租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这种情况更多的只针对外企与私企,对于国企、特别是大型国企,出于中国国情,自然不会害怕离职员工的投诉。由此,就产生了不一样的法律地位,并进而导致了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不同的劳动力成本以及竞争力,最终损害市场竞争。

《劳动合同法》的种种问题,民企与学界已经呼吁多年,希望推动改革,但无人理睬。楼继伟作为财政部长来谈这个问题,首先源于他的职责与压力。

去年,楼继伟一再表示财政收入滑坡,今年财政部又面临着提高财政收入的压力,而中国的财政收入一大部分来自民企,他自然想如何帮助民企提高效益,而现在的劳动法之下,企业不能实行弹性的薪酬制度,不能裁掉不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都会对企业产生额外负担,影响企业效益。

劳动法对企业最大的压力,来自社保。按照现行的五险一金规则,一个员工月薪1万,到手只有7454元,而企业则要付出14410元。由于五险一金的强制性,社保实质上变为了一种税率相当高的社保税。

在经济学界,美国供给学派经济学家拉弗以其“拉弗曲线”的发现而著称于世,并当上了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为里根政府推行减税政策出谋划策。“拉弗曲线”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一般情况下,提高税率能增加政府税收收入。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于是,就形成了随着税率增加,税收先升高再下降,向上凸起的拉弗曲线。

从这个意义上说,楼继伟指出的劳动法的问题,本质上是减轻企业负担,是减税,其目的,在于更大的激发中国经济。当下中国正在进行供给侧改革,不管这种改革如何的中国化,供给主义的本质都是减税以增收。

正如楼继伟所说:“财政部是个宏观部门、综合部门,看到这些问题要指出来,因为这个问题会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财政在支出和收入方面也都因此受到了影响,我们需要做出矫正”。所以,正是作为财政部长所承受的财政增收压力,使得楼继伟不断站出来,直言劳动法的种种问题。

这种行为背后,是挑战“政治正确”的勇气。政治正确,作为一种观点,作为一种社会观念的稳定器,当然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但有些时候,政治正确会妨碍人们真实的直面对问题,会阻碍政治家与官员说实话、干实事。

在中国的政治现实中,中国官员总体上都很低调、谨慎,讲究宁左莫右。在今年两会发言人都敦促代表委员们接受采访的氛围下,楼继伟明知道会得罪人,仍然不断直言,发表这种偏向资方的言论,以推动对劳动法的讨论与改革,是罕见的,没什么好苛责。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熊志 PN024]

责任编辑:熊志 PN024

往期回顾

  • 总理的货币政策是为保增控

    总理李克强的货币政策思路,就是虽然家里可以生产很多大米(印钞票),但吃饭的量还是应刚刚好(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有足够营养、能长身体(保增长、增就业)就行,避免吃得过饱导致高胆固醇(经济泡沫)与高血压(系统风险)。

  • 两高报告进入“个案时代”

    司法是一个社会的制度稳定器,两高报告以大量个案展现司法绩效和司法内涵,已然体现了这个作用。

  • 慈善法不能对社会组织持提防态度

    开门立法其实有两个层面意思。一是立法者以开放的姿态,接纳与吸收民间的建言建议;另一层面,是要有开放的思路与思维,在法律条文的背后,指导思想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

  • 砍掉繁文缛节,科研方有活力

    在加强科研经费使用动态监管的同时,给予科研人员合理的经费使用自主性、灵活性,而不是“今年的、明年的预算都事先计划好”。

  • 财政部长凭什么不能为民企发声?

    劳动者与企业是实际的,他们往往抛开法律,按真实的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情况来达成契约。所以,在一线城市市区之外,劳动法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灰色地存在着。

习酒
分享到: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