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是在跪舔中国式教育吗?

作者:王月兵

2015-08-06 第581期

看到中式教育的魔爪漂洋过海伸向了英国学生,中国网友开启了“幸灾乐祸”模式。他们更好奇的是,严厉高压的中式教育遇上了“吊儿郎当惯了”的大英帝国学生,将会其乐融融还是鸡飞狗跳?很长一段时间内,面对中西教育哪家强的问题,人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西方教育优于中式教育,但如今这个答案越来越不确定了。那么,中式教育为什么重新开始被全世界重视?中西教育的比较会有一个结果吗?

 

[导语]

   BBC做了件相当有挑战也相当有趣的事。他们花了半年时间,选出5位能用英语教学的资深中国教师,并在英国博航特中学开设了一个由50名13-14岁英国中学生组成的“中国实验班”。这5位老师将严格遵循中式教育方法,教育“中国实验班”的英国学生。四周以后,一个独立的研究机构将会对“中国实验班”的学生和英国教育体系下的学生进行对比评估,看哪个班的学生成绩更好。BBC全程跟拍,最后剪辑出一部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片子会在未来两周内陆续播出,今天人们已经可以从网上看到第一集。

  看到中式教育的魔爪漂洋过海落地英国,中国网友开启了“幸灾乐祸”模式。在他们看来,严厉高压的中式教育遇上了“吊儿郎当惯了”的大英帝国学生,一定会鸡飞狗跳,水土不服。

  很长一段时间内,面对中西教育哪家强的问题,人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西方教育优于中式教育,但如今这个答案越来越不确定了。那么,中式教育为什么重新开始被全世界重视?中西教育的比较会有一个结果吗?

  ●中式教育不一样在哪?

  BBC的功课做得不错,从课程设计到班级人数,甚至服饰与作息安排,“中国实验班”几乎复制了一整套中国校园生活模式。

  “懒散”惯了的英国学生,要和中国学生一样,六点半起床,穿中国式丑校服(英国学生吐槽:这根本是降落伞做的)做第八套广播早操,坐在50人(英国课堂通常不超过30人)的大教室里听老师训话。十一点半午餐,午餐后上课,做眼保健操,晚饭过后继续上晚自习,19:00放学(博航特中学通常是下午三点放学,而中国学生的晚自习大多晚上十点后才结束),体育课上要通过800、1000米测验。这就是每个中国学生的日常。

  这次实验立即显现了很多意料之中的“冲突”。

  在教学方法上,文化课上中国老师强调记笔记,不鼓励学生试错。教授自然科学的杨老师提到:“我并不经常使用实验设备,我直接告诉他们知识,然后在黑板上使用非常传统的方式板书,知识的传递全部在书本、试卷以及课堂笔记中完成。”因为这样“可以更快地讲课,让课程更有体系。”

  英国老师则鼓励学生自己去研究和发现,错了也没关系。

  从管理方式上,中国老师极度强调纪律。他们的口头禅是“请保持安静”,“不要提问,不要说话”。但从纪录片上看,英国学生并不习惯正襟危坐,课堂上有交头接耳的、嚼口香糖的、听歌的、玩Ipad的、翻白眼的、秀B-box的。这些“不听话”,懒散,缺乏纪律性的学生让中国老师十分头疼,而在中国,这不是问题,因为“每个人一出生就被教育得要讲纪律”。

  在师生关系上,中国老师都认为老师的权威是不容质疑的,“老师就应该受到尊重”,这种权威式教育影响了几乎所有亚洲国家。而英国学生却不习惯权威,他们习惯于质疑老师,质疑学习的价值,在他们的观念里,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尊师重教”并不是天然刻在心里的传统。

  可以看出,中国老师的一整套教学理念都是为教育效率服务的。他们状态焦灼,笔者从这股焦灼中嗅到了熟悉的气息--与英国学生不同,大多数中国学生接受的是拼搏才能出人头地的教育,他们从小就生存在高强度竞争的环境中,个个都有极强的竞争意识和向上的动力,这不仅是生物本能,更是后天教育反复灌输的结果。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情况和中国类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中国教师才会把英国学生“吊儿郎当、缺少进取心”的状态,归咎于英国的“高福利制度”。

  ●英国人为何开始“重视”中式教育?

  “英国学生正落后于全球竞争之中”,纪录片的开头,画外音就下了这样一个定论。

  这个定论的依据大概有以下几个。

  一是英国学生在各种国际评估计划表现不佳,数学成绩更是差得不忍直视,而东亚国家学生则名列前茅。2012年2月,由经合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发布调查报告称,中国上海学生数学、阅读和科学三项得分均排名第一。而英国学生没有任何科目进入前20名。在低收入家庭中,英国孩子的数学水平要落后上海孩子三年;对比上海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和英国富裕家庭的孩子时,上海孩子大约领先一年;而在富裕家庭中,上海孩子的数学水平甚至要超过英国孩子五年。英国教育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说:“如果英国人不改变学习数学的态度并学好数学,这最终会影响到英国的经济发展。”

  另一个,是在美国和英国的学校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亚洲留学生或亚裔学生占据各种领奖台,成绩优秀,获得很多的奖学金,是西方学生在职场上强劲的竞争对手,硅谷甚至有此笑谈:“看你的公司成功与否,就得看你阵中研发部门有多少中国人和印度人。”

  全球化所带来的危机感似乎让英美开始重新思考中式教育。《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在评价“虎妈”蔡美儿时指出:“虎妈”引发的激烈反应有其深层原因,美国人越来越担心输给中国和其他正在崛起的国家。“虎妈”正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统治世界的“虎崽”,而“意志薄弱”、“纵容放任”的西方人的后代没有做好在严酷无情的全球市场展开竞争的准备。“通过犀利的笔触,蔡美儿已使整个国家的父母开始自问:我们是她所说的输家吗?”

  历来遭受诟病的中国教育似乎成了一种可与西方平等竞争的教育模式。2010年,奥巴马称美国应该学习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2011年1月,奥巴马以提升美国的全球竞争力为主题发表任内第二次国情咨文。演讲中他四次提及中国,并且耐人寻味地说,“(中国人)对子女的教育开始得更早、用的时间也更长,并且更强调数学和科学……”同年《华尔街日报》对两万名读者进行调查,在严格的东方教育和鼓励性、启发性的西式教育两者之间,高达62.5%的读者认为前者对孩子更有利。而持中立态度和赞同西方鼓励式教育的人合计才不到38%。

  西方国家开始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来赶超亚洲国家。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赵勇介绍:近几十年来,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就是模仿东方,联邦政府不断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中--增加考试、推行统一课程标准、不断加强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干预权。2001年,布什政府发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开始用联邦政府经费来控制教育。规定各州的中小学必须统考,分类看成绩,三年不达标要整改,从而推动各州实行统一考试和统一标准。奥巴马最大的教育改革措施就是推广“通用核心课程标准”和统考,迄今已有43个州参与。同时,鼓励教师绩效与学生分数挂钩。

  ●事件展示了西方教育中的反思传统

  近些年来,英美一直在“唱衰”自己的教育,尽管他们拥有最多的世界一流大学。英国《卫报》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说:“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在PISA这些排名榜上始终表现差劲,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繁荣、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对他们来说,民主活力很重要。”

  对于中式教育,博航特中学校长尼尔·斯托格的态度有一定代表性--“中国的教育有独到之处,首先我们要找到这个独到之处是什么,然后我们要看能否把它引进英国的课堂。”这恐怕也是BBC的用意。

  没人能断言中西教育孰优孰劣,但无论从校长的态度,还是英国师生的表现来看,他们更乐意发掘中国老师及中国式教育的长处。

  这说明英国的文化反思是有传统的。

  不过,校长的感情天平还是倾向英国的教育理念--“要是我们发现中式教育的确是最好的话,我绝对会很崩溃。”

  笔者也有相同的感受。毕竟英国课堂的学生,看起来要比中国学生快乐很多。

 

 

凤凰网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