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转“杀光人贩子”?看看别人怎么算计你

作者:魏巍

2015-06-18 第546期

回想一下,这些年来刷过你的屏的口号不全是鸡汤,除了“杀光人贩子”,还有“宁可大陆不长草,也要XXXXX”、“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等等……这些口号之所以总能引起疯狂转发,首先在于其本身合乎了某种规律,另外与现实环境的关系也密不可分。

【导语】

  6月17日,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条消息刷屏:“建议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条款拐卖儿童判死刑!买孩子的判无期!”有媒体称,截至目前,已有超过百万的网民在各社交平台表态支持。

  面对汹涌的“民意”,专业人士还是耐心给出了反对意见:人贩子一律判死,可能会把被拐的孩子推入更危险的境地。有人不厌其烦的引用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的名句:“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不可避免性”,以此来反对民间单纯的严刑峻法诉求。

  其实口号内容上的争议并不新鲜,无论是打拐还是死刑,都已经是公共舆论经年讨论的经典话题,但是为什么忽然间引起了如此规模的关注和转发?媒体人石扉客认为“所谓杀光人贩子被疯转是网络时代的一类变种鸡汤,BBS时代传过一阵,微博时代传过一阵,现在轮到微信时代再发作一次。”

  回想一下,这些年来刷过你的屏的口号不全是鸡汤,除了“杀光人贩子”,还有“宁可大陆不长草,也要XXXXX”、“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等等……这些口号之所以总能引起疯狂转发,首先在于其本身合乎了某种规律,另外与现实环境的关系也密不可分。

极端口号有什么规律?

  口号,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为:带有纲领性和鼓动性作用的简短句子,常供口头呼喊;《现代汉语辞海》的释义为:供人呼喊的具有鼓动性和煽动性的词、短语或短句。由此可见,具与鼓动性和煽动性是口号本身的特点,而极端口号在这方面表现的极为明显。

  极端口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使用全称量词,就是用一个简单的名词概括所有人。其中典型有10年前深圳龙岗警方悬挂的标语: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类似的还有“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日本人都很残忍”等等。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当陈述时不以追求真理,而是以追求轰动效应为目的时,往往就会用全称判断,它是一种宣传和鼓动式的话语。”

  当使用全称量词之后,势必要对这一群体进行判断,这时候就用到了断言法,典型的句式是“XX都XX”。比如在法国大革命中,要是问那些参与革命的民众启蒙思想是什么,恐怕大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他们深受那些口号的鼓舞:“国王和贵族该死”、“杀了他们,我们做主人”。现实中很多人最熟悉的断言口号就是“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里写道:“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

  当极端口号出现之后,就需要不断地重复。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名句:“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在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之前,纳粹德国的媒体为侵略制造借口:波兰扰乱了欧洲和平,波兰以武装入侵威胁德国。类似的大字号标题不断重复出现在德国报纸头条,给公众造成波兰即将进攻德国的错觉,当德国发起闪击时,没有人会站出来反对。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还说道:“如果一个断言得到了有效的重复,在这种重复中再也不存在异议……此时就会形成所谓的流行意见,强大的传染过程于此启动。”比如,微博上有人喜欢将流行的极端口号前面加上“跟我念”,或者后面加上“是中国人就转”、“不转不是中国人”。

  极端口号本身在语言上还需要耸动,直指人的情绪,比如“宁可华夏不长草,也要XXXXX”;同时,粗暴直接的语言比文雅的语言更具有传播力,就像是厦门大学最近做的实验,在提醒行人不要横穿马路的标语中,最有效的是“你丑你横穿”。

  此次引起疯狂转发的“所有人贩子都该判死刑”基本就是按以上规律传播的,“所有人贩子”是全称量词,“都该判死刑”是一句不需要思考的断言,在社交网络上隔一段时间就疯转一次,很多人对此早就深信不疑;语言虽然简单粗暴,但足以直抵一些父母的内心。

什么人在转发着这些极端口号

  在不少人看来,这种简单粗暴的极端口号既不讲理,也有没现实可操作性,只能感叹“这是朋友圈检测智商的好工具”。事实上,很多平时分析问题头头是道的人,在极端口号面前也非常容易中招。这与文化知识水平有关,也与群体心理息息相关。

  复旦大学博士韩承鹏在《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这篇论文中写道:“标语口号一般都是使用简单明了的常用字来书写,容易识字,正好与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相吻合,易于入脑及耳。”在现在的中国,识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已经不是问题,但逻辑和理性思考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要求,这时候就非常利于极端口号的传播。

  而那些平时看问题很透彻的人,为什么也会被极端口号吸引?以前,一直有一个观点是“互联网把人变得原子化、个体化”,而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互联网本质上是在“去个体化”,甚至是把人变得群体化。微信朋友圈并不是属于个人的,而是属于所有你微信里好友的。个体的心理特征与群体的心理特征是完全不同,这种不同也造就了极端口号在群体当中的疯狂传播。

  勒庞在《乌合之众》里分析说:“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无意识在我们的所有行为中作用巨大,而理性的作用无几。”“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

  这种特征在2008年“抵制家乐福”和2012年的反日游行中体现的非常明显,一些人喊着平时漠不关心甚至是反对的口号。从数量上来说,组成群体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这使得他敢于发泄本能的欲望。

  勒庞还认为:“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事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真理或绝对谬论。”“一旦受到某种持续的刺激,大众的情感强度就会像不受控制的惯性运动一样,不但攀升。”

  极端口号正是运用群体上述心理特征,使用简单有力的文字,通过反复出现来征服接受者。表现在社交网络上的就是大规模的刷屏转发。

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更容易产生极端口号?

  这个世界上曾把极端口号运用到极致的是纳粹德国,其手法的显著特征是社会信息流通的不自由,一方面,纳粹政府定向和重复灌输于己有利的信息,使得理性判断成为不可能,权利受损而不自知;另一方面,不少德国民众也积极参与到口号的创作、传播之中。这些都是简单、易记、上口、煽动、武断的口号能够快速传播的制度基础和文化基础。

  在社会变革时期也容易产生极端口号。除了前文提到的法国大革命时期,中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口号,陈胜喊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角喊出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都是在变革时期,一呼百应、促成运动的口号。

  极端口号也是商业营销的好模式。同样是前文提到的“脑白金”广告词,就把“断言法、重复法、传染法”运用到了极致。同样,这一次引起疯狂转发的“所有人贩子都该判死刑”也被媒体揭出是场互联网营销。

  被转发的图片最下边有一个推广链接,是某婚恋网站的注册页面。微信公众号移动互联网分析说,每注册一个用户,该网站都为此付费,换句话说,这是该网站的一次“花钱买用户”的商业行为。通俗点说,这无非又是一次靠曝光率转化注册用户的案例,而这次的曝光率利用的是人们的同情心。

(福建省南安市一人贩子指认现场)

  如果想要减少这种极端口号的影响力,首先得让信息更多的流动起来,讨论多起来。打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除了涉及法律以外,还涉及社会习俗、父母责任、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把这么多问题统统诉诸于“死刑解决一切”,短期内是信息不足造成的,长期看原因也包括逻辑欠缺导致受众缺乏基本的思考能力。

  中国政法大学方流芳教授在微博中说:“谎言、误导和迷信构成了一个充满荒谬性的世界。荒谬性引起一阵阵跺脚相骂,但情绪宣泄总是压倒真相追问,人们总是错过透视荒谬性的机会,因此,荒谬性与认知长期伴随。”

 

凤凰网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