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身份证到底是什么?

作者:魏巍

2015-06-10 第540期

中国最早的身份证出现在隋唐时期,至今已超过一千年。身份证的作用,也从识别官员的符号变成了用于证明持有人身份的证件。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是中国,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推广网络/电子身份证,这种身份证不但包含持有者的基本信息,还包括社保、医疗、驾照等信息,甚至还能取代银行卡的功能。不过,随着网络身份证的推广,它也一直备受争议。

【导语】

  据《新民晚报》报道,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开发,独立于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之外的“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已经通过了国家密码管理局的安全审查,开始向公民签发eID(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用于虚拟身份的推广,避免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这就意味着,未来很多人在拥有一张身份证的同时,很可能还将拥有一张网络身份证。

  中国最早的身份证出现在隋唐时期,至今已超过一千年。身份证的作用,也从识别官员的符号变成了用于证明持有人身份的证件。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是中国,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推广网络/电子身份证,这种身份证不但包含持有者的基本信息,还包括社保、医疗、驾照等信息,甚至还能取代银行卡的功能。不过,随着网络身份证的推广,它也一直备受争议。

中国身份证的起源:官员的识别符号

  中国最早的“身份证”是隋唐时期朝廷发给官员们的“鱼符”,它是用木头或者金属精制而成的。其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

  当时,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鱼符”,均以黄金铸制,显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为“鱼袋”。“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到武则天时,“鱼符”一度改为形状像龟的“龟符”,用途与“鱼符”相同。

  宋代时,“鱼符”被废除,但仍佩“鱼袋”。至明代,改用“牙牌”,这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板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

  明代官员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载:“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都悬牌,以避嫌疑。”可见,明代身份证的用途已经不局限于官员们,而开始向中下阶层发展了。

中国最早的身份证制度诞生在西北宁夏

  到了近代,身份证制度开始逐步在中国建立起来,但是发端地不是沿海,而是地处西北内陆的宁夏。

  1936年5月,中央红军开始西征作战,解放了宁夏省的盐汕、豫旺、同心等地。为了抵御红军,当时的宁夏省制定出各种反共防共之策,发收“居民证”便是其中一种。居民凡15岁以上之男女须一律佩带居民证。宁夏省“居民证”为白布制作,长7厘米,宽3厘米,上面写有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长、面貌、特征以及手纹箕斗形状等项。“居民证”被规定缝于上衣里面,以便查验。

  不过,宁夏省“居民证”制度的施行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布制居民证是缝在衣服上的,由于洗晒和磨损.很快就变得模糊不清。所以,此项制度仅实行了一年多,就变得名存实亡。

  不过到了1940年,西北军阀、当时的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逵下令制发“宁夏省国民身份证”。历时4个月,宁夏省就完成了身份证发放工作,全省共发身份证25万张。此后,出行的人们必须随身携证,以备检查。宁夏省在省城(今银川市)和各县城门口、交通要冲、关卡渡口、堡寨桥头均设立了检查站。各检查站前立一木牌,上面写有16个大字:“不领证者,不准入境;不受检查,不能通行。”这在当时,开了中国身份证之先河。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立法院对当时的《户籍法》进行了修改,在全国实行国民身份证制度。1946年国民政府相继公布《户籍法(修正草案)》、《户籍法施行细则》,规定制发国民身份证,发证对象年满18岁以上的中华民国国民,不分男女;未满18岁,自动请求者也可准予发给,现役军人暂不填发。

1949年后,中国人曾在3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身份证

  1949年后,中国公民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身份证的,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用的是户口本和单位的介绍信。

  直到1984年4月6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颁发居民身份证若干问题请示的通知,同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中国开始建立居民身份证制度,并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当时,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和有效期。居民身份证的有效期分为10年、20年、长期三种。第一代居民身份证为聚酯薄膜密封、单页卡式,15位编码,最初发放的有一大批身份证是用手工填写的。

  到1989年,居民身份证已经发出了五亿张。不过由于当时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水平的限制,不仅难以保证身份证的质量,而且无法有效防伪,市面上开始出现假的身份证。1995年7月,新的防伪身份证启用,大大提高了防伪技术。而这也是许多80后记忆里的第一代身份证。

  到了1999年10月1日,身份证号码由当时的15为升为现在的18位,并且从那天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实行公民身份号码制度——国家为每个公民从出生之日起就编定唯一的、终身不变的身份代码。

  2003年6月28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此中规定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未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也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现在使用的第二代身份证是从2004年3月29日开始换发,内藏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2011年10月2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居民身份证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居民身份证法规定:公民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应当登记指纹信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领取的居民身份证(即第一代居民身份证),自2013年1月1日起停止使用。

网络身份证出现意味着什么?

  此次出现了网络身份证并不是现有身份证的网络化或者智能化,根据媒体的报道,“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是独立于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之外的。

  国际上对eID的通用定义是:“由政府颁发给公民的用于线上和线下识别身份的证件”。在中国,第二代身份证用于线下身份识别,而eID是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芯片为载体、由“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签发给公民的网络身份标识,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线远程识别身份。所有eID的签发均由该系统提交全国人口库进行严格的身份审核,确保eID的真实性、有效性,并且每个公民只能有1个与其真实身份唯一对应的eID。

  《扬子晚报》曾报道,“网络身份证”并不是像“居民身份证”那样的证件,而是搭载在一张银行卡的芯片上。虽然看上去与普通的银行卡没什么区别,但将搭载了“网络身份证”的银行卡放在读卡器或智能手机背面读取,不需要在网上提交自己的姓名、住址、电话、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就能方便地进行网上购物,物流状况也一目了然。

  在此前,银行和网上的一些实名认证需要身份证原件或者上传照片,而居民身份证包含了很多个人信息,这带来了不安全因素。例如,韩国2007年启动了网上个人认证,全部实名,但是2007年韩国一家著名的社交网站发生信息泄露,3500万名网友信息泄露,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了韩国网络实名的失败。

  近几年,很多国家也都开始发行eID来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欧盟27个成员国中已经有18个发行了eID;2014年开始,美国也已经在宾夕法尼亚州和密西根州在线测试。

  不过eID也一直备受争议,比如它可以储存和阅读诸多个人信息,很多人担心将削弱个人信息的保密性,并有可能导致那些有权进入身份证系统的政府或公司监控并滥用这些信息。所以,eID在欧洲和亚洲很多国家被接受的同时,在英国和美国的很多州却遭到了极力反对。

凤凰网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