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林佳龙:败者复活

作者:综合

2014-11-19 第013期

此次选举,台中成为台湾两党的“甲级战区”。9年前落败的野百合世代林佳龙,再与国民党籍胡志强同台竞争,强调自己“深耕台中10年”,台中市长是时候“换人做做看”。而胡志强则反击:“你会换太太?”

野百合世代林佳龙

台湾2014年九合一选举被视为2016年大选的前哨战,其中尤以中部的选情为重,关系到蓝绿版图能否实现逆转,而台中市又是中部“领头羊”,因此成为执政的国民党与在野的民进党公认的“甲级战区”。

现任台中市长的胡志强是国民党内的选战健将,2001年拿下原先由民进党执政的台中市,令低迷的国民党大为振奋,并与胜选台北市的马英九和胜选桃园县的朱立伦合称“马立强”。胡志强此后一直担任台中市长长达13年,此次再度寻求连任,主打政绩牌。

挑战胡志强的是现任绿营立委的林佳龙,2005年曾参选台中市长,最终以败选收场。出生于台北的林佳龙此后居住于台中,此次再与胡志强同台竞争,强调自己“深耕台中10年”,台中市长是时候“换人做做看”。

台湾《自由时报》、《苹果日报》、《联合报》等多家媒体的民调显示,比胡志强年轻17岁的林佳龙,自宣布参选以来,民调时常处于领先状态。然而立场亲中的《中国时报》在11月一项调查发现,胡志强的支持度持续走高,目前双方仅相差3%。作为民进党政治新星的林佳龙能否挑战成功,仍有待11月底的结果。

野百合世代的学者型政客

现年50岁的林佳龙是战后云林人的第三代,出生于台北万华,其父亲是从云林县北上台北打拼的裁缝师。在林佳龙儿时的印象里,“客厅即工厂”,他在满是云林人的制衣工厂里成长,生活空间十分局促。

1982年,成绩优异的他考上台湾大学政治系,随后成功申请美国富布赖特奖学金,进入耶鲁大学政治系就读,7年内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回台后任教于台湾中正大学政治系,并曾与美国福特基金会合作,在大陆进行村级选举研究,属于学者型政客。

1980年代是台湾政治社会风起云涌的时代,也是学运的高峰期,外界经常用“学运世代”来形容当时台湾政治新青年的崛起。林佳龙就读台大期间,一直是参与政治的活跃分子,曾加入“大陆问题研究社”、“三民主义研究社”和由国民党学生菁英组成的“觉民学会”。他在竞选网站上的自述里称,天生较反叛,“喜欢接触人群,享受和大家同甘共苦打拼的感觉”。

1985年,台大学生推动学生代表联合会主席直接选举,林佳龙被推为主席。他的政治立场自此开始改变,并于1986年发起“自由之爱”抗争;1987年又率领学运人士向时任台大校长孙震提出“大学改革刍议”,并将抗争层次拉抬至立法机构。

1990年3月“野百合学运”爆发,正在服兵役的林佳龙立即请假回校,联合校友发表“反对白色恐怖联合声明”,并倡导废除“惩治叛乱条例”和“刑法100条”。尽管此次学运最终遭到镇压,却推动林佳龙逐步成为民进党新生代主力军。

陈水扁对外关系的幕僚

从耶鲁大学毕业后,林佳龙曾担任联合国派驻东京研究者,从事亚太安全与中国大陆研究,该研究的负责人是陈水扁时期出任“驻日代表”的罗福全,这使得林佳龙的政治理念与民进党渐趋一致。

2000年政党轮替后,民进党首次执政台湾。由于长期研究两岸关系,在美日都拥有丰富的智库人脉,36岁的林佳龙被陈水扁招揽为“国安会咨询委员”,成为台湾史上最年轻的国安委员。

林佳龙随后成为陈水扁处理台湾对外关系的重要幕僚,从此浮出政治台面。任内,他协助两岸跨党派小组的筹组,构建美、日、台三边对话平台并创办“台湾智库”协助陈水扁稳定政权,因此深获其信赖。2002年,林佳龙以“菁英”的名义加入民进党。

在国安会崭露头角后,学术扎实、外型帅气的林佳龙相继被拔擢为行政发言人、新闻局长。期间推动“电视台公共化”与“有线电视定频”政策以保障台湾的公益频道,并致力于催生原住民与客家电视台,推动“网络分级制”。这一系列政策虽然成效不彰,却帮助林佳龙在民间树立起“改革新星”的形象。

九年前的台中惨败

从2005年之前的履历看,林佳龙近半生的政治生涯似乎都集中在台北。除了1988年在台中大度山当过两年炮兵、1998年曾向竞选“总统”的陈水扁提议改制台中为第三个院辖市之外,他与台中的联系十分微弱。

2005年台湾县市长选举,陈水扁鼓励政务官下乡参选:客委会主委罗文嘉参选台北县长、法务部长陈定南参选宜兰县长。时任新闻局长、民调颇高的林佳龙被指派赴台中对战胡志强,陈水扁希望借此营造出新旧新闻局长对决的戏剧化效果。

当时正是“马立强”的鼎盛时期,对台中极为陌生的林佳龙面临巨大考验。宣布参选后,他赴台中开展基层拜访之旅,花费近3个月拜访台中214位里长。当时的林佳龙在接受中时专访时称:希望打破空降的批评,从基层出发。

但突然从政务官下乡参选、竞选时间只有半年多的林佳龙最终输了8万多票,让民进党大跌眼镜。过去民进党在台中市长选举,输赢差距都在3万票左右。

台中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

2005年竞选过后,林佳龙举家迁至台中,并成立“林佳龙市政办公室”,继续经营基层,寻求卷土重来的机会。他经营社团服务市民,特别是在庙会和殡葬活动现场,市民随手都可拿到印有林佳龙图像的小杯水。“一杯水或许不值钱,但代表诚意”,这也让他在台中累积了人气。

出身台南世家的廖婉如成为林佳龙从政背后的支撑,两人在耶鲁相识并结婚,育有一儿一女。廖婉如的父亲是上市公司奇美实业的前董事长廖锦祥,而创办人许文龙则是她的姑丈。廖家虽不涉足政治,但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广阔的人脉关系,为“豪门女婿”林佳龙提供了重要的幕后支持。

学者出身的林佳龙也在这期间出版了《新区域主义的动力学》、《以民为本的创造性财政》等学术著作。此外,他还出版了4本关于台中的通俗读本,《爱台中的100种方法》、《城市梦想家》、《对台中的爱与坚持》、《佳龙带你游台中》等。

2012年,林佳龙高票当选台中市第六选区立法委员,成为他此次参选的最大政治筹码。但国民党指责林佳龙担任立委只有一年半的时间,质疑其作为民意代表的意图。林佳龙对此回应,胡志强作了太久的市长,市政建设上难有新意,而他可以让幅员辽阔的台中市建设得更好。

2005年林佳龙参选时,便提出“以台中发展带动台湾的发展”战略。时隔9年后,林佳龙在竞选广告里宣称,未来中部地区﹙中、彰、投三县市﹚的发展,要以大台中为核心,大台中的定位是“创意城市”与“生活首都”。以基础建设将大台中都会串联起来,成为台湾中部对外的门户。

关于台中的政见比较,胡志强有其先前的政绩优势,但林佳龙却胜在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凤凰网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