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两
航
谈 判 |
1986年5月17日至20日 |
1986年5月3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一架货机突然驶往广州白云机场,降落后机长王锡爵要求在中国大陆定居。事发当天,中国民航致电台湾“华航”,请其尽迅派人到北京商谈有关飞机、货物和机组其他成员的处理问题。台湾当局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被拉上了谈判桌。
|
|
|
1986年5月17日至20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和中国航空公司各派出三名代表,在香港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历史性商谈,就交接货机、机组人员和货物事宜达成协议,签署了“两航会谈纪要”,为两岸解决纠纷创造了一种“华航模式”。
|
此次商谈是两岸在隔绝37年后由官方在背后主导下的第一次公开接触谈判,它的成功举行,打破了台湾当局长期营造的“恐共”心理,使台湾民众认识到,共产党并不像当局宣传的那样可怕,两岸是可以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
|
金
门 谈 判 |
|
80年代后期,台湾军警对大陆私渡入台人员采取强制“并船遣返”的做法,致使台湾海峡连续发生数起大陆同胞在遣返过程中伤亡的事件。1990年8月,中国红十字总会向台湾红十字组织建议,双方签定遣返作业协议。背受强大舆论压力的台湾当局,对此很快作出回应。
|
江泽民
VS
李登辉 |
|
双方决定协商地点定在当时尚未解除“戒严”、仍是国民党“战地”的金门岛。就两岸红十字组织参与见证主管部门执行海上遣返事宜进行了协商,就见证遣返的原则、对象和遣返程序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保证了两岸遣返作业的顺利进行和两岸同胞的生命安全。
|
“金门协议”虽然是以两岸红十字组织的名义签署的协议,但却得到两岸官方的认可和授权,为其后两岸的授权民间机构的商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第
一 次 汪 辜 会 谈 |
|
1992年底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不过台当局同意举行汪辜会谈的本意,是想以发展两岸关系为筹码,换取大陆承认台湾为“对等政治实体”。
|
|
|
在两天的会谈中,双方就两会会务、两岸经济交流、科技文化交流等三项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会谈达成了四项协议,包括《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和《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
|
这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绝之后的首度正式接触,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汪辜的握手,确立了“一个中国”原则,展现了和平精神、包容精神、平等精神,为结束两岸分裂状态、走向最终统一铺设了一条和平的道路。
|
第
二 次 汪 辜
会 谈 |
|
1997年后,在“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取得重大成果,香港顺利回归祖国,以及国际形势、两岸关系形势出现新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大陆方面采取主动,继续推动第二次汪辜会谈。台当局在岛内民众以及美国的促谈压力下,为了逃脱破坏两岸关系发展的责任,最终同意辜振甫参访大陆。
|
|
|
1998年10月15日,汪道涵与辜振甫会面,双方在会谈中达成了邀请汪道涵访台等四项共识,为今后两岸两会的进一步交流创造了积极的条件。但是,由于台当局刻意回避一个中国原则,不愿意展开政治谈判,使四项共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双方根本分歧如故。
|
辜振甫成为1949年后第一位踏足中国大陆的由台湾当局正式授权的代表,中国大陆给予很高的礼遇,时任中共总书记江泽民会见辜先生一行,这也是当时海峡两岸自1949年以来最高级别的公开接触。
|
两
会 复 谈 |
|
马英九5月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必须积极实现竞选期间承诺的两岸融冰,藉此恢复台湾经济竞争力的各项支票。在四川大地震后,两岸同胞同心救灾,加上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成功访问大陆,大陆对台思维获得外界高度评价。
|
|
|
此次复谈,两岸不仅将签署大陆客赴台以及包机直航等协议,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两岸关系改善的最佳机遇期,其成果与意义甚至比1992年两会开始协商和1993年汪辜会谈时更加值得期待。
|
民进党当政期间,尽管两岸关系紧张,但民间渠道以及国民党和中共之间建立了非领导人授权、但联系密切的沟通管道。而马英九实践政见以及大陆一贯的促统政策,促成此次两会复谈。
|
陈
云 林 赴 台 |
|
在台湾受到环球金融海啸打击的紧急关头,陈云林不畏民进党的暴力威胁而成行,带来了三通的大礼,进一步拆除两岸隔阂的屏障。民进党表面上阻碍了陈云林的一些行动,或会自我陶醉于给了大陆官员面色看,实际上其阻截两岸改善关系的企图毫不得逞。
|
|
|
陈江就直航、包机、赴台旅游、通邮、食品安全等议题举行会谈,两会领导人签署合作协议,两岸大三通正式实现。
|
陈云林访台具有重大政治意义,他是1949年后最高层级的大陆官员访问台湾,也是两岸首度在台湾土地上举办这样层级的会谈,两岸大三通正式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