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专题 > 鲁迅逝世70周年祭 > 纪念鲁迅 > 正文 |
|
节选自《少不读鲁迅 老不读胡适》
鲁迅为什么要参与这次风潮呢?
首先是他的正义感,或者说是社会责任感。
其次还有自身利益的一面。他是女师大的教员,任由杨荫榆改革下去,他的饭碗就有可能丢掉。这不是重要的。他在教育部的职位并不低,收入也不少。
还有一点,虽不重要,却是不能不考虑的。那就是他和前任校长的关系。
前任校长许寿裳,是他留日时期的同学,也是他终生不渝的好朋友。鲁迅的朋友不是很多,许寿裳可说是最亲近的一个。
这一情况,后世研究鲁迅的人,不知是有意的遮掩,还是无意的忽略,总之是很少提到。《北京师范大学校史》中有一附表,题为《女师大与师大合并前历任校长》。表中还有杨荫榆离职后,下一任校长的接任时间与姓名。是这样排列的:
1922.7—1924.2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校长 许寿裳
1924.2—1925.10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校长 杨荫榆
1925.10—1926.2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校长 易培基
许寿裳对此也有记述。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有一节专谈女师大风潮,其中说:
我因为和杨荫榆校长是前后任的关系,对于这次风潮,先是取旁观态度,绝不愿意与闻的,待到章士钊无端把鲁迅免职,我不能熟视无睹了……女师大被非法解散以后,便在宗帽胡同自赁校舍,重新开课,教员们全体义务上课,我也是其中之一,师生们共同克苦支持。如是者三月,女师大就复校了。(《鲁迅回忆录》专著上册第262页)
他说是因为鲁迅被免职,他才参与风潮的,而鲁迅所以参与风潮,却不能说与他的去职没有一点关系。据此,是不是可以说,鲁迅后来所以那样支持甚至鼓动这次风潮,固然有支持学生的一面,是不是也有为他的这位老友张目,甚至出气的成分在里面呢?
还有一点,似乎更小,其作用却不可小觑。那就是闹风潮的带头者许广平的恳请与激将。两人正是在这次风潮中建立起感情,并最后结为夫妻的。爱情的力量是巨大,也是神奇的。为自己所爱的人,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也是令人尊敬的。
风潮初起,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一日,许广平给鲁迅写信,希望鲁迅关心学校的事。说了学校的不如意事儿,接着试探地说:
在无可救药的赫赫的气焰之下,先生,你自然是只要放下书包,洁身远引,就可以“立地成佛”的。然而,你在仰首吸那醉人的一丝丝的烟叶的时候,可也想到有在虿盆中展转待拔的人们么?(《鲁迅全集》第十一卷第12页)
这是许广平第一次给鲁迅去信。整个信中,都是以“他”这样的第三人称自称。开头先自报家门:“现在写信给你的,是一个受了你快要两年的教训,是每星期翘盼着听讲《小说史略》的,当你授课时每每忘形地直率地凭其相同的刚决的语言,好发言的一个小学生。”鲁迅当然知道写信的是谁。这样一个二十七岁,出语娇憨的女学生,这样真诚地向一个四十多岁的男教员倾诉衷肠,任你铁石心肠,也会怦然心动,血脉贲张的。
鲁迅还是太死板,回了封两千字的长信,说来说去,只能说是言不及义——许广平要他站出来支持的“义”。最后说:
总结起来,我自己对于苦闷的办法,是专与袭来的苦痛捣乱,将无赖手段当作胜利,硬唱凯歌,算是乐趣,这或者就是糖罢。但临末也还是归到“没有法子”,这真是没有法子!
以上,我自己的办法是说完了,就不过如此,而且近于游戏,不像步步走在人生的正轨上(人生或者有正轨罢,但我不知道)。我相信写了出来,未必于你有用,但我也只能写出这些罢了。(《鲁迅全集》第十一卷第16页)
直到三月三十一日,鲁迅回复许广平第三封来信时,还把对方当作一个向他请教写作的朋友看待,比如信中说:“投稿到报馆里,是碰运气的,一者编辑先生总有些胡涂,二者,投稿一多,总也使人头昏眼花”。他很愿意把许广平培养成为一个写文章,也帮他做些杂事,一起攻击现实社会的帮手,因此信末说,“我现在还在找寻生力军,加多破坏论者”。受此暗示与鼓励,这期间许广平也主动向鲁迅靠拢。不独通信,还趋府拜访,既晓之以理,复动之以情。鲁迅是何等深明大义之人,随着风潮的陡然高涨,也就义无反顾地参与其事了。
编辑:
徐会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