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专题 > 嫦娥一号 > 相关新闻 > 正文 |
|
唐宋文学专家孙微谈月亮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象
中秋佳节的主角是月亮。但这轮圆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除了代表着一种自然现象和美味的月饼以外,更维系着一种古老的情愫——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为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孙微向记者介绍,中国人对月亮的“亲近”,追根溯源可与中国最原始的神话传说及哲学思想联系起来。
几乎每个中国人在幼儿时期都听过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孙微认为,这是中国人最初关于月亮的想象,而这个想象是与一些亘古不变的美好情绪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嫦娥与吴刚的爱情,月兔蕴涵的虔诚善良品质等。因此,古代不少文人以月亮来寄托对情人的幽思,比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以月亮喻情人只是古代诗词中的一小部分,而大多数情况下,“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由于古代交通、通讯落后,古人一旦迁徙便难以重归故土。然而中国自古便有“狐死首丘”的文化基因,周而复始的月圆月缺自然与人们聚散离合的现象相契合,因此由月亮引申出的思乡之情也成为古代诗词的主线,最典型的当是李白的《静夜思》。
在人们的观念中,“月”是与“日”对应的,但为何只有“月”能享有承载人们思念的特权?孙微介绍,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日”是代表着君王,虽然日食现象也呈现出日圆与日缺的自然现象,但“日食”却始终与国运转变结合在一起,其政治性含义使“日”脱离了老百姓的生活。虽改朝换代,天空朗朗明月依旧悬挂,因此在中国人心目中,月亮还代表着“永恒”,人们的哲学思考也往往由此伸发。
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月亮的不同态度,也可以看出两种文化的异同。西方人观察事物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他们通过宇宙勘测系统来与月球“亲密接触”,据了解,当初阿波罗一号升天之时,还有人在政府门前抗议,认为“应该给孩子们留一些关于宇宙的想象空间”。与西方相反,中国人则怀着一种敬畏之心对待万物,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里效仿着万物的成长。对于中国人来说,“天人合一”不仅仅是至天人同境的情形,更是将月亮的美好品质融入日常生活的真实行动。
编辑:
高欣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