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5日,在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仅20天后,胡锦涛就冒雪来到河北省西柏坡进行调研。在这里,胡锦涛重申了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两个务必”,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三民主义”,引发了广泛而持续的关注。海内外舆论普遍将此解读为极具符号性的行为。[详细内容]
2003年年4月,湖北青年孙志刚收容被殴打致死事件引起社会关注。6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并及时出台《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工作效率之高,作风之雷厉风行,都说明新一届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是以人为本的政府。 [详细内容]
中共十六大与十届全国人大确立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和以温家宝为总理的胡温体制以来,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胡温体制从执政理念、执政作风都鲜明地体现了改革深入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胡温体制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与政治哲学,具有不寻常的意义。“以人为本”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义与文化意义,它预示着胡温体制的深层政治意图。[详细内容]
从《周礼》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到孔子的“大同世界”,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新和谐公社”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社会和谐,始终是古今中外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集体提出大力构建和谐社会,既是出于对这种理想的追求,也是为了中国的百年大计。 [详细内容]
2006年以来一系列大案要案相继告破。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李宝金,安徽省原副省长何闽旭,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王武龙,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云南省交通厅原副厅长胡星等一批腐败高官相继落马。坊间认为,这种针对腐败现象进行的“刮骨疗毒”式的治理,将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鲜明地彰显了出来。[详细内容]
“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今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十六大以来,中共不断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国家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使反腐败斗争在“党纪”和“国法”两个制度的巨轮上前行,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详细内容]
透过政治局的历次集体学习,可以窥见,中国领导人也正在探求一条大国发展之路。胡锦涛在主持一次集体学习时表示,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要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提高治国理政的才干。[详细内容]
早在2002年11月16日,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召开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政治局全体同志庄严承诺,努力把新一届政治局建设成为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开拓奋进的坚强领导集体。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主持下,中央政治局会议目前已召开了48次,研究部署了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 [详细内容]
自2004年起社会上关于改革问题和方向的激烈争论,被认为是继1982年到1984年的第一次大争论、1989年到1992年第二次大争论之后的“第三次改革争论”。这次争论引起中央高层高度关注。2006年3月,胡锦涛公开表示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定和信心。舆论普遍认为,这次大讨论是一次有益的争论,让中国社会发展的前路逐渐清晰。[详细内容]
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发展中的问题要通过更多的体制改革来解决,这是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传递的显著信息。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各项改革,着力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字眼出现了83次。令人关注的还有,在当年的报告当中,提及“体制”的29处,无一不与“改革”相连。 [详细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回顾上次党代会以来5年的中国外交实践,不难发现由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主题之一,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5年来中国外交成绩斐然。践行“和谐世界”理念的中国外交愈发引人瞩目。在国际事务和热点问题上,中国发挥着比以往更加积极的作用。[详细内容]
首脑外交一直是各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多边场合更是各国元首充分展现自己外交魅力的重要舞台。分析人士认为,在八国峰会这个发达国家唱主角的多边舞台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展现出来的儒雅、自信和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态度及敢于承担责任的大国风范更令人折服。 [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