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凶猛——暴利炒作催生“墓奴”
2010年04月06日 10:24新华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孝心不打折

高价墓地的出现,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供应一方,需求一方的推动也不能忽视。

不可否认,“薄养厚葬”的观念在人们心中仍占有极高的比例。许多人认为,办葬礼一定要风光、体面,否则就对不起先人,这从某种程度推升了墓价的一路上涨。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公墓内墓地、墓碑大小不一,规格、质材、造型各异,既有奢华的“府宅”,也有简陋的“筒子楼”,显示出了森严的“等级界线”。在同一片墓区,有些墓地达上百平米,有些不足一平米。

有人因此开玩笑说,死人比活人更能烧钱,死人是活人的面子。活人走在大街上你一般不能分辨他到底是贫是富,但是一到公墓,眼睛随便一扫就能分清等级。

甚至还有人产生某种攀比心理,宁可下血本购墓,也不能丢了面子。

“墓地价格定死了,买墓地的人也不好意思砍价。有想跟我们砍价的客户,我们一般都会以‘孝心不打折’为借口拒绝,你一砍价就是对逝者的不敬呀!”一位墓地推销人员告诉记者,这一推销技巧在“实战”中屡试不爽。

如今,很多墓地都有着“风水先生”这一特殊的岗位。“我们墓地销售处就组织过客户听风水先生讲课,宣传风水知识——山前山后、朝阳背阴、高处低处等。一些有钱人就会不惜重金买下风水宝地。”王立说。

新葬之难

事实上,一些城市很早就开始通过鼓励“移风易俗”的安葬手段解决墓地不足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在公共墓地内不设墓碑,而是将遗骨和遗物放在骨灰堂,家属可以随意前来祭祀。这就是所谓的“壁葬”。此外“花葬”、“树葬”等形式也被倡导。这是将骨灰埋在花坛或树木下,让死者处于鲜花和绿树的环抱当中。

不过,虽然近年来公众对于节地的新型葬式的接受程度在提高,但新葬式的推广仍存在不小难题。

以上海青浦区的福寿园为例,这里占地800多亩,除了传统墓葬,还有草坪葬、花坛葬、树葬、塔葬等多种新型节地葬。因为占地少、成本低,这些节地葬产品的售价比传统墓葬低得多,最便宜的只要800元。价格在1万元以下的墓葬产品占到整个产品总量的60%。

福寿园执行总经理伊华告诉记者:“价格在1万元以下的节地葬产品有几千个,但主动问津的人很少。我们刻意推销,也是阻碍重重。很多老百姓还是比较倾向于传统的、有墓碑的、占地大的墓地。”

类似的情况在上海奉贤区的滨海古园也存在,目前该园内有1300多个低价墓地推销无门。自1991年起,滨海古园开始推行“海葬”(骨灰撒到大海),耗资100多万元兴建的海葬纪念楼和海葬纪念碑上,至今只留下不足两万名先人的姓名。每年的海葬人数大概只占到落葬总数的1%-2%。

该园一位工作人士告诉记者,政府早在1991年就鼓励人们采用海葬,新的丧葬方式确实可以节约墓地,但一些家属觉得这种节约方式有损面子,“在大多数老百姓的观念中,‘死无葬身之地’一直被视为终极悲惨之事,海葬难成气候。”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林禾、张梦洁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