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亿人农民的漫漫求医路
2010年04月01日 15:06法律与生活 】 【打印共有评论0

冰火两重天

本刊记者/胡庆波 发自山东

2008年的一天,当听说老家的父母只需缴纳10块钱(注:2009年开始改为每人20元),就能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生病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报销时,一直为二老看病问题忧心忡忡的韩子午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然而,两年过去了,韩子午发现,经常生病的父亲还是去村里的卫生所拿药,打吊瓶依旧去村里的一家个人诊所,墨绿色的新农合医疗本崭新如初,安安静静地躺在抽屉里,一次用场都没派上。

这是为什么呢?2010年春节,平时在外地工作的韩子午决定趁着回老家过年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一探究竟。

“没用”的农合

韩子午的父亲韩建国,是山东省济南市郊区的一位农民,他一生最成功的事儿就是把儿子子午培养成了北京某著名高校的研究生。

从儿子毕业踏入工作岗位的那个月起,家里已经没有了任何积蓄。50出头的韩建国因年轻时吸烟太甚,落了个哮喘的顽疾。一到冬季便靠着隔三差五吃药和打吊针,才能度过每个难捱的冬天。

如今,韩建国夫妇每人9分地,每年种一季麦子和一季水稻,除去一年的口粮和化肥等支出外,土地年纯收入2400元左右。然而,这2400元,还不够支撑韩建国一个冬天的医药费,儿子子午每年贴补近万元才够他和老伴儿开销。

老人深知,从零开始打拼的儿子在外面十分不易。为了不拖累儿子,他们曾经商定,如果有人得了“不好治的病”就自己“喝药过去”算了。

这种想法梦魇般缠绕了他们很多年,直至2008年,老两口在村里的大喇叭中听说了“新农合”。不久,韩建国交了20元钱换来了两个墨绿色的小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

随后的一次哮喘发作中,韩建国揣着绿本到村卫生室看门诊时,大夫告诉他,“门诊医药费就报销10%,我还得拿着单子去镇里报,太麻烦,我干脆给你少算点钱和报销差不多”。韩建国还听说,镇里医院药费比村里贵一半还多,就算报销了10%,也不划算。因此,他再也没有拿出那个绿本本。

面对儿子“为什么不用新农合”的质疑,韩建国也是如此告诉儿子的。怀着这样想法的村民,在那个村庄占了绝大多数。

2010年春节,子午在村里拜了一圈年回来后问父亲:“爸,你知道新农合慢性病和长期病如果到镇里的医院治疗能报销90%吗?”

“没听说。”

“那你怎不问问负责这块儿工作的村干部呢?”

“问啥?有么事和咱有关,人家不就找咱来了吗?”这位只关心土地的质朴农民,不关心智利地震,不关心全国两会,甚至不关心村里的村务公开,当然也不会关心“新农合”政策具体规定了些什么。

看儿子说得这么坚定,韩建国不做声了。过了一会儿,他有些不服气地翻出他和老伴2008年办的绿本,逐字逐句地看着最后两页印刷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明要点”,边看边嘟囔着,“没这一说啊……”

韩建国不知道,印刷上去的仅仅是详细政策的一小部分而已,而且,2009年新办的绿本也已经将“慢性病”农合报销部分加了上去……

将农合政策用到极致

同一个镇管辖,同样的“新农合”政策,在离韩家所在村庄不到1500米的Y村村民王一泉手里,却变得“温暖”了许多。

王一泉今年67岁,是村里少有的戴金边近视镜的老人。他干了一辈子会计工作,按说是“吃公家饭”的,不该为晚年生活发愁,然而造化弄人,晚景凄凉。因其最初是镇上的会计,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是被借调到村里当会计,后来又轮换到好几个村工作过。等他年纪大了,想领退休金时,发现自己已经回不到镇上了。之前工作过的地方领导都变了,甚至有的已经去世了,自己的工作档案也不全,根本无法证明自己的工龄,结果是无法领到其应得的退休金。

老两口没有了经济收入,只能靠儿女帮着种了一亩八分地,日子过得十分清贫。2009年,王一泉心脏病突发住进了镇医院,住院期间,他通过查看文件和“熟人打听”,将自己所参加的“新农合”政策彻底研究了一番。

他住院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一万出头,报销了七八千元;其中,他还找熟识的大夫将其使用的不属于“新农合”用药目录的药品名称改为可以报销的药名,可谓将政策利用到了极致。

他出院之后,根据“新农合”的政策,可以申请长期病、慢性病项目,今后再从镇医院开药可以报销90%。

最近,王一泉琢磨着将自己的入院病例申请一下“新农合”的大病医疗救助项目,如果成了,还能拿到1000~2000元的救助款。

按他的话说,“政策是死的,但人是活的”。

无法不让人感慨的是,王一泉和韩建国两人是一对至亲,对“新农合”的理解,却“冰火两重天”。

我的一喜一忧

本刊记者/杜智娜 发自河北

2010年元旦,家人在电话中告诉我,兰姨出院了。年前京冀地区的两场大雪,让常年患肺气肿和哮喘的兰姨住院比往年早了很多。因为早已习惯了她在冬天住院,家人也疏于在电话中提及她住院的消息。而这次,家人却当作重点向我“汇报”,只因为2009年兰姨参加了“新农合”,节省了1万多元的医疗费。

听到1万多元这个数字时,我很是惊喜。今年已经59岁的兰姨,每个冬季住院一个多月,花费1.5万来元。对于一个农村家庭,这几乎是全家一年的收入之和。每到入冬,兰姨就开始不停地咳嗽,但是因为心疼钱,她总是硬挺着,直到实在挺不住了,才会住进医院。

我对“新农合”知之不多,因为兰姨,在2010年春节回家时,对它有了了解,进而产生了一喜一忧。

一喜

我发现,只要提到“新农合”3个字,家住农村的亲戚们那一张张朴实的脸上都会不由自主地露出笑容。

“咱家已经参加了好几年了,以前每人一年交10块,从去年开始交20块了。”表嫂并不清楚费用为什么“涨价”了,但去年年底她还是很积极地交了全家5口人的钱。表嫂这样做是因为尝到过甜头,“去年你舅生病住院时,咱就用上了,报销了不少呢!”用农民最朴实的计算方法,一年交20元却能报销上千上万的钱,“很划算”。

然而,这样划算的“买卖”,表嫂和村里人并不是一下子就接受了的。当“新农合”政策刚开始在村里宣传时,村民大都半信半疑。“那个时候,不少人以为是村干部又在搞什么名目来收钱,不相信真是国家、政府出大头儿。”虽然疑虑重重,但朴实的农民们大多交出了10元钱。紧接着,村里有人生病住院,拿着发票一报销,钱回来了!当第一个受益人回村时,家里挤满了前来“核实情况”的人。这一年的年底,村里人再从兜里拿出那10元钱时,不再犹豫了。甚至当费用从10元涨到20元了,表嫂说也极少有人问原因,“很痛快地就交了”。

至于报销的比例,表嫂说如果不是去年大舅的那场病,她根本不会去关心政策如何规定。据她“了解”,在乡级医院报70%,到区县级医院报50%,到市级医院只给报10%。因为报销的比例不等,表嫂说村里的人极少到区县级或市级医院看病。

也正是这个原因,去年年底73岁的大娘摔伤腿时,没有选择我哥所在的市级医院,而是去了报销比例大的区级医院。同样选择区级医院的,还有我大姑家的表哥,去年表嫂因脑血栓住院时,表哥家几乎塌了天。家境贫寒的表哥一家,根本承担不起近万元的治疗费。幸好表哥一家人参加了“新农合”,在表嫂出院时及时领回了报销的钱。“住了25天的院,花了7000多块钱,报销完我算了一下,咱自己就掏了3000来块钱”。

也正是“出院时立刻报销”,为表哥解决了很大问题。表哥说,出院即报的制度打消了村民的顾虑,他们看起病来“心里更踏实了”。

新农合   求医   报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秀平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