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悲痛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2008年05月20日 05:55中国新闻周刊 】 【打印

“厕所的粪便几乎就要溢出来了, 只能一层层撒石灰”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疫情。人多,密度大,空气很不好,排泄物也得不到及时处理;现在比较热,个人的消毒也不到位。”什邡方瓶街道办书记李元绍说。除了向灾民宣传防疫知识外,工作人员只能更努力地清理垃圾并喷洒消毒液。

“吃了腐烂的食品会引发的肠道感染病——比如说拉肚子、肠炎、腹泻、痢疾。苍蝇、蚊子和老鼠会加速病菌的传播。”一位防疫专家说,“唐山大地震初期,出现腹泻病要比平常高出10%~30%。这个时候,防腹泻是第一位的。”

目前,整个什邡的救援中心共有28个,但每个地方的情况大不相同。皂角街道的另外一个救援中心——恒达驾校,里面只容纳了300多人,卫生条件比较好。什邡中心小学条件差,而且管理起来更困难。“这里是最早的一个救助站,我们刚打扫完,他们又会弄得非常脏,如果话说重了,他们就开始哭。”一位工作人员说。

在什邡中心小学,一些村民自己带了桌子。领了免费发放的食物后,还会去街上买些熟食下酒,有的支起牌桌开始打牌。最严重的问题是,1280人吃喝拉撒都在一起,一个学校的操场根本承载不了。“厕所的粪便几乎就要溢出来了,只能一遍遍不停地撒石灰。接下去的日子,必须要疏散一部分人员了。”皂角街道办事处书记叶代全说。

“我负责的什邡广场安置点,是全市28个安置点里最大的一个。”李元绍说。作为什邡市标志性建筑之一的什邡广场,因为开阔、路好找,向来是民众聚集的地方。从13日一天收留了1100多名灾民开始,到16日下午17时,这里已经安置灾民2100人。

“当地的饮用水企业倾囊相助,一天就送出了所有的库存饮水”

尽管灾民的饮用水已得到解决,他们的生活用水仍是一个大问题。来自什邡市八角镇的王芬已经3天没洗脸了。广场安置点的最外围立着一个自来水管,灾民们可以用盆、桶接一些水来擦洗,但从地震中匆促逃出的灾民们大多根本没有盆用。在六十米大街的安置点,根本没有可供使用的自来水管,人们只能期待每天定时来送水的消防车。

什邡市的官员们已经集体出动,志愿者们也不断前来报到。一些刚失去自己学校的中学生,刚来到安置点,马上成了志愿者。一位左耳打着耳钉的高高瘦瘦的高中生,忍不住跟记者打听蓥华中学的情况——他曾就读于那里。灾难后,蓥华中学成为全市受灾最厉害的7所学校之一,五层的教学楼从顶楼一路坠塌,变成半层。

“我们学校的情况太严重了。”“左耳钉”看着前方,轻轻地说。他又拉着身边的同学,向在广场外围维护秩序的士兵亮了一下贴在胸前的志愿者标志,便弯腰绕过绳栏钻进了安置点区域——今晚他们要在囤积物资的帐篷边值勤。

到了饭点,很多市民和一些餐饮机构会自发带着饭菜来到大广场。他们定点支起一个发放点,为灾民们送上热饭菜,包揽了灾民的三餐。从全国四面八方支援过来的食物和水,则不定期为灾民发放。饭后每隔两小时,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就会向灾民发送矿泉水、牛奶、奶粉、饼干等物资。安置灾民的第一天,全国各地的物资还未运到,什邡当地的饮用水企业便倾囊相助,只13日一天便送出了所有的库存饮水。

一些灾民的令人失望的行为传到了救灾指挥部。市委书记何明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有些人把发到手中的馒头居然随手扔掉!”说这番话时,他的脸上充满难以置信的表情。这也让这位当地的最高决策者更为坚定了政策调整的决心。他表示:“现在开始逐步向灾民化整为零的目标努力。”

但疏散是一个难题——虽然陆续涌下来的灾民被安置到了其他的救援点,但是很多人在这个点找到了自己的亲属,也会要求留下。早期的救助点,人员越来越多。“灾民实在太多了,一个安置点根本满足不了,光我们一个镇救助点就有6个。”叶代全越来越感觉到巨大的压力。

什邡市“四大班子”连夜召开会议,确定了政策调整的具体方案。次日,什邡市电视台和电台开始发布通告:市区原则上不再接纳新灾民。黄剑对此解释说:不再接纳,就是随来随走,由受灾较轻的坝区乡镇负责对口接待。

此时,坝区的小麦、烟叶、菜籽都处在收割期,按照市委书记何明俊的设想,坝区与灾区人民恰好可以形成互助关系,前者暂时收留后者,后者帮助前者完成农活。每个安置点都把人员数量控制在三四百人之内,便于管理和疫病防治。

《中国新闻周刊》5月16日获得的一份官方资料显示,灾情较轻的隐峰镇、马祖镇、双盛镇、马井镇、南泉镇、元石镇、禾丰镇,在政策转变后的第一天,就接纳了新增2202名难民中的352名。

再转移之难: “为什么让我们走,我就是不走!”

但显而易见,更多的灾民还是选择留在市区,总数达1850人。一方面,灾民人数已从每天万余人下降至2000多人,而政府新增物资充足,压力有所减轻;但另一方面:很多灾民对离开并不情愿。

“我们在这住的好好的,为什么让我们搬呢?要搬就搬回蓥华,要不我们哪里都不去。”陈淑兰的大儿子对着志愿者大喊。他面前摆着一个小方桌,上面还有酒菜,一家10口人围坐在一起。

“这里人太多了,卫生又差,万一出现疫情就麻烦了,去别的乡镇条件会比这里更好。”作为志愿者的18岁的小姑娘只能低眉信手地劝,但老乡压根不理她。

“要走也得让那些后来的走,为什么让我们走,我就是不走!”陈淑兰的另外一个儿子说。皂角街道办事处书记叶代泉对着大量的这样不肯搬走的老乡,一筹莫展。他还要不停跟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说,“如果老乡发脾气,就得给人家不停道歉,不能说别的,要慢慢地劝。”

在什邡广场安置点,负责人李元绍说:我们的原则是只出不进。想要离开的灾民可以随时离开,继续留下来的灾民也依然可以得到应有的救助,只是会把新来的分散到市区周边的其他安置点。“目前的2000多人就是我们的饱和数了,不会再上升了。”

从大广场转移出的人进入了新建的城南安置点,目前,它的规模已逼近什邡广场。

尽管各地救援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到,但是各个救助站反复提到的是,帐篷依然短缺,最为重要的是,药品严重缺乏。副市长黄剑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的物资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捐赠。民众捐助的热情总有一天会退去,到那时候,灾民可怎么办?”

对此,一个“农家乐”饭店的老板邱先峻做出了这样的回答。他在清川出差遇到地震,死里逃生回到什邡。因为目睹了灾民家破人亡的悲惨瞬间,所以主动向政府申请,安置300灾民,时间为半个月。

“我担心疫情出现。一旦出了疫情——我是生意人——这里就起码一年都不会有人来。”邱先峻说。

作为什邡的掌门人,市委书记何明俊在5月15日晚间做出了明确的表态:从现在起,什邡的工作重点要逐渐向正常的生产生活转移。作为工业强县,只有恢复生产,才能让灾民彻底有依靠。★

再“见”汶川

四川美院的学生们,利用专业优势,在不到两天时间内,做出了平时需要两个月才能做出的模型——一个震前的美丽汶川

★ 文/张蔚然

5月15日凌晨两点多,重庆西郊长江之畔。

四川美院06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同学们,正在教室里紧张地赶制汶川震前模型。地上放了一瓶矿泉水——“只要瓶子一倒,咱们马上往外跑”。几分钟前,这里刚刚发生过一次余震。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以来,余震不断,各种说法也满天飞,搞得人心惶惶。尽管如此,同学们坚持——“要在两天内把汶川震前的模型赶制出来”。

“还原汶川”的倡议,最初由戏美专业系主任王果提出,13日晚上11点,她向60名倡议:赶制一个震前的汶川模型——作为送给“汶川灾区同胞最好的礼物”,倡议得到同学们的一致响应。

大家商议下,四个汶川模型被基本确定——汶川县水磨镇小学、汶川县人民医院、羌寨建筑、县中心街道。

“这四处地方很有代表性——医院是生命开始和结束的地方,学校是孩子们学知识的地方,羌寨代表少数民族,街道代表普通的人民。”班长盛帅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方案确定后,同学们分成四组,连夜行动。在网上找素材、核实图片、画设计图、计算比例、买模型材料、搭骨架、做模型、上色、做旧。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负责小学模型的刘康睡了不到三个小时,而盛帅在教室桌子上凑和了两个小时。

汶川县水磨镇小学的震前图片搜集工作极为困难——在网上只找到有关学校正门的一张小图,模糊不清。从图片中的校门往里看进去,只能看到一间教室和一处楼梯。仅凭着这些线索,十位小组成员利用自己的影视模型制作知识,按比例尺对水磨镇小学做了最大程度的原样恢复。

他们还注意到——因为救援难度太大,直到5月16日,水磨镇还没有部队进入支援,“越是这样,我们就越要把它做好、做细。”

在做好的羌寨模型上,背靠青黑色的大山背景,房屋外墙上一串串的红辣椒、金黄的玉米整齐悬挂,房顶上垛着十一颗南瓜,房后是最具羌寨特色的的碉楼。现实中的碉楼一般有30米高、9层,是古代羌族先民用来观察敌情、报警、驻军和堆放粮食的地方,上面设有炮口——羌族建筑大都是用当地的片石和粘土修砌而成,粘合紧密。

寒暑假期间,美院师生经常去汶川羌寨摄影写生,在他们眼中,有着“西羌第一村”的羌寨有着“迷宫”一样的美,完全无愧于“东方神秘古堡”的称号。

这里是传说中的大禹出生所在地,曾经是一个古朴习俗保存较好的河坝羌寨,也是距成都最近的羌族村寨。古老的风俗民情、精湛的建筑艺术、独特的羌族刺绣,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

整个古寨呈青黑色,有些地方甚至是黑暗的,黑到石缝里。村民们“依山而居,垒石为室”,用片石、泥土和木头建起十余丈的羌寨。在此次震中,桃坪羌寨矗立的羌寨碉楼虽然没有发生垮塌,但几十米高的羌寨墙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并有石块掉落。

两天内,学生廖婷的手被502胶粘了不下六次,每一次都会脱一层皮,结果只能是大喊大叫却毫无办法,她负责制作医院的模型。“我们学校也处于震区,晚上还下着雨,学校里很混乱,外面到处是人。我自己也很慌乱很害怕,但努力说服自己不要跟着乱,赶快把模型做完。”

5月15日晚,震前汶川的模型终于被赶制出来。此时,在离四川美院186公里远的汶川县,救援行动还在艰难推进。★

推荐阅读:

被困老人流泪割腕吞金:"这里危险,放弃我吧"

中国新闻周刊:悲痛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不捐款员工请辞职" 神舟老总"内部字条"引争议

《旅游新报》地震报道违背社会公德被停刊(图)

更多精彩新闻 点击进入 >>>

<< 前一页1234567后一页 >>
张鹭   支付宝   付通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秦轩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