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选投票:越来越难选 |
民主选举不是请客吃饭,对于英国人来说今年的投票抉择尤其困难。
|
|
英国大选,选民投票选出的,是代表自己选区的议员,而不是首相。英国的议会制度,是把全国分成650个选区,任何政党都可以在每个选区推出一名候选人参加竞选,获胜者即成为代表这一选区的议员。获得议员席位数量超过半数的政党,即可以向女王“请求”授权组成政府,这一政党的领袖即成为政府首脑,也就是首相。
|
![](http://img.ifeng.com/tres/news/yingguodaxuan05072.jpg) |
纵览保守党130页的竞选纲领,不难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与工党的政策具有趋同性。两党都主张削减赤字、改善民生,都说要反腐倡廉,都批评对手的政策会把经济复苏的希望扼杀在摇篮里,只是在具体实施手段、方式上有所不同。现在选民已经不再用单纯的意识形态和党派对立来看待选举,对他们来说执政党的实证策略比意识形态的对立更重要。但这也增加了抉择的难度:如何在相近的主张里选取最好的一个?
|
|
更重要的是,得票最多的,也并不一定能够获胜,顺利执政。按照英国大选规则,一个政党要想赢得多数议席执政,须在650个下院议席中,至少赢得326个议席。但最终的结果显示英国保守党获得其中的286席,虽然成为了议会最大党,但却没赢得绝对多数议席,因而也不能顺利取得执政的权利。而这时按照规定,看守政府总理、工党领袖戈登·布朗虽然得票并不是最多,但却拥有优先组阁权。
|
|
英国5月6日举行大选,现任首相布朗、保守党党魁卡梅伦、自民党党魁克莱格分别为工党、保守党、自民党候选人。英国议会选举7日已计票产生601个议席,英国保守党获得其中的286席,从而确保议会第一大党地位。
|
从奥巴马到梅德韦杰夫,再到刚刚在英国大选中获得议席简单多数的保守党党魁卡梅伦,放眼当今国际政坛,“60后”一代已经以势不可挡的姿态登上了国际政治的舞台,国际政坛的新势力急速崛起。
|
从2005年默克尔在德国上台,到2007年萨科齐出任法国总统,再到2008年贝卢斯科尼击败意大利左派担任总理,再到09年欧洲议会大选右派大胜,无论是政府还是议会,欧洲右派连续5年展现强劲走势。最终,2010年卡梅伦率领保守党在英国议会崛起,欧洲右转的最后一块拼图完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