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颁发“人格证书”:权力作怪灭“人格” |
上海交大校方表示,酝酿出台“人格证书”,给用人单位提供参考,使他们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状态
|
|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有道德上的人格,它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学上,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我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
 |
上海交大党委宣传部部长刘玉祥告诉记者,这样一张“人格证书”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而其他指标,如领导能力等依然需要讨论及论证后最终决定。“人格证书”评审的过程是:班级考核:班委会考评,或者学生“互评”及“自评”;初步评定:学生所在学院、社团来给出初评意见;最终评定:由学校成立的专门委员会来审核。有可能采取等级制,如“优秀”、“良好”等,也有可能采取“五分”、“四分”这样区间性的打分制…
|
|
在教育领域,每一个证书的背后,都意味着一场考试,都有应试教育的影子在晃悠。而许多考试的背后,又暗藏着利益的较量。学生的负担正是在利益的较量下,被层层加码的。 人格好与不好,一旦被世人认定,将对他的生活与事业产生深远影响。现在,上海交大将人格另行定义,指向“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这无疑会产生误导性——某学生此三项若不合格,证书将证明其整个“人格低下”。在世人眼中,人格低下是等同于“ 没有尊严、道德败坏”的…
|
|
|
|
延伸阅读 |
|
 |
1994年,中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一道分水岭。这一年,原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提出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为指导,从招生开始,通过建立收费制度,以奖学金制度和社会就业需求信息引导毕业生自主择业…[详细]
|
把整个公立教育的资产,包括公立大学的资产,从教育行政部门的名下剥离出来,避免变成部门所有,这应该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以基础教育为先,主要办义务教育而不是办大学。大学交给社会办,交给地方办。经济发达的地区,甚至可以以县为主办大学,也就是发达国家的社区大学。这样一来,高等教育的供给就不难最大化…
[详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