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颁发“人格证书”的“人格分裂”

125

2009.11.12

 
 

小编我大学毕业时,做了一件至今印象深刻的事,就是把几年来积攒的各种获奖证书、考级证书统统扔进旧书堆当废纸卖了。我和许多同学一样,都曾天真地认为多拿证书就能为自己的未来增加砝码。现实却告诉我,这不是一个靠证书混饭吃的世界,有学识有能力才能畅通无阻。
   很令人不解的是,大学里的一些管理者和教师依然迷信各种证书并积极向学生鼓吹,甚至破天荒创造出“人格证书”这种离谱的怪物。

 
 

加入收藏 rss订阅 进入评论首页

大学颁发“人格证书”:权力作怪灭“人格”

上海交大校方表示,酝酿出台“人格证书”,给用人单位提供参考,使他们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状态

要发“人格证书”,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格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有道德上的人格,它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学上,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我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上海交大颁发的“人格证书”什么样

上海交大党委宣传部部长刘玉祥告诉记者,这样一张“人格证书”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而其他指标,如领导能力等依然需要讨论及论证后最终决定。“人格证书”评审的过程是:班级考核:班委会考评,或者学生“互评”及“自评”;初步评定:学生所在学院、社团来给出初评意见;最终评定:由学校成立的专门委员会来审核。有可能采取等级制,如“优秀”、“良好”等,也有可能采取“五分”、“四分”这样区间性的打分制…

 

给学生人格分级,是中了应试教育的毒

在教育领域,每一个证书的背后,都意味着一场考试,都有应试教育的影子在晃悠。而许多考试的背后,又暗藏着利益的较量。学生的负担正是在利益的较量下,被层层加码的。
   人格好与不好,一旦被世人认定,将对他的生活与事业产生深远影响。现在,上海交大将人格另行定义,指向“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这无疑会产生误导性——某学生此三项若不合格,证书将证明其整个“人格低下”。在世人眼中,人格低下是等同于“ 没有尊严、道德败坏”的…

 

延伸阅读

中国大学教育困境溯源

1994年,中国大学教育改革的一道分水岭。这一年,原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提出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为指导,从招生开始,通过建立收费制度,以奖学金制度和社会就业需求信息引导毕业生自主择业…[详细]

教育改革关键在管办分离

把整个公立教育的资产,包括公立大学的资产,从教育行政部门的名下剥离出来,避免变成部门所有,这应该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以基础教育为先,主要办义务教育而不是办大学。大学交给社会办,交给地方办。经济发达的地区,甚至可以以县为主办大学,也就是发达国家的社区大学。这样一来,高等教育的供给就不难最大化… [详细]

搞“人格证书”评定:大学先丢了“人格”

大学不是道德楷模,在自身道德存在缺陷的情况下,没有资格对学生的道德进行审判

人格是否可以被量化,本身就是个问题

人格有高下,人格能够后天培育和养成,自是无有疑问,但是不是有具体的可量化的标准还真是个疑问。虽然“人格证书”不可能出现“85”或“100”这样具体的量化分数,但不管是等级制还是打分制,总归要考核。看看交大的考核程序,让人联想到什么呢?退一步说,即便所有的考评系真实客观的,也仅是反映某一学生在一定时期一定群体范围内的人格表现,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大学已“道德缺陷”,没资格定学生“人格”

大学不是道德审判官,没有资格颁发人格证书。大学不是道德楷模,在自身道德存在缺陷的情况下,没有资格对学生的道德进行审判。高校的腐败案往往都是钱规则。毫无疑问,在人格证书的评定中,会有部分大学毕业生面临人格不合格或者人格为差的情况,那么部分大学教师或者学生便会通过各种关系对劣等学生的人格进行短时间内的完善…

 

学校以“人格证书”设关,侵犯了学生人格

交大作出如此规定,等于给学生毕业增加了一道关,毕业生尽管能取得学业成绩单,还会被“人格证书”卡住。如果毕业生因“人格”被阻挡而无法毕业,“人格证书”便侵犯了他们的权利,还使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受伤害。
   按照对等原则,交大既然要给学生颁发“人格证书”,教师先要取得“人格证书”资格,不然又怎能给毕业生颁发“人格证书”…

 

相关评论

颁发“人格证书”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无聊

大学生人格的养成,靠的是“身正为范”的学术大师们在校园形成的精神氛围,还有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对学生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那些被“证书化”了的人格

人格素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比如,一个学生在小学时比较内敛、矜持,这并不代表着其高中也是这般性格;一个人在大学期间的人格,也不能代表其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事实上,在大学期间,每个人的人格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因为,每个人的道德构建都是须要一生去完成的…

“人格证书”标签且慢乱贴

理念、体系兼思考、讨论,再加上刚刚故去的人皆尊崇的钱老振聋发聩的杰出人才如何培养之问,搬出这么博大兼凝重的课题,着实令人肃然起敬。只是人们在肃然起敬之后再添疑问,不是对这个课题思考研究初衷的质疑,而是对所谓“人格证书”究竟能不能予以贯彻体现之…

“人格证书”背后:大学精神“人格分裂”

对照行政之手依然左右着大学的办学方向与思路这一困惑,指望大学去为学生们颁发人格证书,这可是它们不可承受之重啊

“人格证书”是僵硬的教育管理的体现

大学准备为学生颁发“人格证书”之类的事儿,折射出有“人格”的教育——教育举措的出发点不是教育价值最大化,而是教育意志能得到不折不扣地落实。上海交大声称,酝酿出台“人格证书”,是为了给用人单位提供参考。仅仅凭一张证书就断定应聘者的人格高尚或者普通,恐怕没有这样愚蠢的“用人单位”。如此,注定是大学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吧。这样的教育举措,看上去是教育创新,其实是一种僵硬和冰冷的管理,“瞄准”的未必是学生的“人格”,而是为了更加方便教育管理自身…

 

“人格证书”反映出教育弱智化趋势

人格本来就没有一个标准,那么拿学生的人格说事,还要煞有介事地为学生的人格颁发证书,就显得有些扯淡。如果再有高校的官员拿着如此扯淡的事来当成理想国去描述,那么显然就不是什么凌空高蹈的高深花式,而只能让人们看到教育弱智化。
   尽管我们的大学也频频喊出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口号,但对照许多大学连最基础的独立精神都严重缺少这一现实,对照行政之手依然左右着大学的办学方向与思路这一困惑,指望大学去为学生们颁发人格证书,这可是它们不可承受之重啊。

 

“人格证书”是在逼迫大学生无奈降低人格

在叔本华看来,人格具有极大隐匿性与欺骗性,不到迫不得已,坏的人格不会显现。“人格证书”将把学生的人格分为三六九等,而这些等级的获得并不一定取决于学生的真实人格水平,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他们的伪装能力。要想伪装得好,就得放低人格,弄虚作假、溜须拍马,甚至拉关系走后门。“人格论斤卖”有望成为现实。
   在上海交大的构想中,学业证书、能力拓展证书、人格证书是全面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三大证书。社会舆情已经证明,这样的构想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调查

1.你认为大学颁发“人格证书”有利于学生培养吗?
有利于
不利于
说不好
其它
2.你支持大学搞“人格证书”吗?
支持
反对
其它
3.请给本专题打分:
80分以上
70-80分
60-70分
60分以下
用户信息  
学历  
性别  
 
   

大学要创一流,要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靠的是扎扎实实搞研究,一心一意为学生,老是一门心思搞什么“人格证书”之类的“旁门左道”只能误入歧途。奉劝大学的管理者们,趁着中毒未深,赶紧醒醒吧!

   
 

凤凰网资讯中心 | 编辑:李志题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往期自由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