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革新,我们更关注
教育公平

123

2009.11.10

 
 

北京大学8日正式对外公布“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 ,部分地区中学校长的推荐信一旦通过北大相关部门审核,其推荐的学生便可免考直接进入面试。
    然该方案却招致公众强烈的质疑与反对。公众最大的担心在于这一方案可能导致的权力滥用以和对教育公平的破坏。相比革新,我们更在乎教育公平,在尚未找到一种合理的制度之前,“一考定终身”仍是目前最为公平的方式。

 
 

加入收藏 rss订阅 进入评论首页

我们为何反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

公众一方面期盼现有教育制度革新,缘何不买“中学实名推荐制”的帐?对校长自身信用和抵制诱惑力的不信任,对可能导致的更大权力集中和权力滥用的担忧,对可能践踏教育公平的焦虑,成为公众反对这一方案的理由。

对校长自身人格和信用的不信任

从管理层面而言,中学校长只是作为垂直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分子,对其的评价、考核甚至提拔都取决于上级管理部门。基于熟人社会的惯性力量,中学校长的决策也将受到人情、利益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对可能导致权力集中和滥用的担忧

1.可能导致校长更多权力的集中
    在中国目前这种校长权力过大且缺乏有效的制约,学校内部权力分配严重不对称的制度环境中,“校长推荐制”很容易成为校长群体用来谋取个人私利和进行权力寻租的手段——因为校长如此操作的成本非常小,而回报却十分高。[详细]

2.可能导致规则制定者权力集中
    推荐程序与推荐标准如何设定,推荐名额如何分配,如何核定推荐材料的真实性,如何比较不同学校所推荐学生的优劣,将“推荐权”赋予少数学校而不赋予占多数的其他学校是否有违社会公平等等,都是不得不考虑到的现实问题。[详细]

3.校长和北大之间可能的利益输送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前景是,北大相关方面和中学校长之间,今后有没有“见面”、“培训”,或者是匿名、匿面?这应该也是保证公平、公正不出猫腻、少有利益输送可能的关键一环![详细]

 

对可能践踏教育公平的集体焦虑

1.特定范围内的学校本身就是不公平
     不是随便哪个中学校长都具有推荐资格。能推荐的校长是在限定的省市内,书面申请后获得北大的评审通过才行。这样一来,具有推荐之便的就只能是那些近水楼台的中学名校,也就是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具有垄断优势的重点中学。如此划地为“推”,拒绝了更广大学校的推荐权,选材的不拘一格又休现在哪?[详细]

2.对城乡教育差异的漠视制造新的不公平
    假如两个学生都是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获得者,一个家庭优越钢琴达到八级,一个家境贫寒并无其他大赛证书,按照北大推荐制的逻辑恐怕只有前者才能获得面试资格。[详细]
    换言之,那些非名校的学生,比如乡下的见义勇为者、背着母亲上大学之类的也许具有更高的素质,为何就不能推荐? [详细]

 

相关新闻

北大自主招生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

北京大学8日正式对外公布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部分地区中学校长的一纸推荐信一旦通过北大相关部门的审核,其推荐的学生便可以免考直接进入面试…[详细]

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方案(全文)

招生对象:北京、天津、重庆、黑龙江、吉林、江苏、浙江、河南、湖南、湖北、广东、陕西、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 [详细]

北大称有多项措施保证实名推荐公正性

一是中学向北大提交申请后,北大将审核其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二是中学在本校范围内对“实名推荐”的学生信息和推荐理由公示一周,接受各方监督;三是北大在北大招生网上,对获得“实名推荐”资质的中学、校长及推荐学生、推荐理由公示一周… [详细]

假如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可行,需要哪些前提

尽管北大的这一尝试本身可能是在探索教育制度改革,但仅仅以为“实名”就能保证这一制度的可实施和可操作性,未免太过天真。尽管北大称有多项措施实施监督,但这种事后监督和依然只是表面,也有些牵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有没有可操作性?以下几个前提如果具备,不妨试试。


彻底公开,拒绝暗箱操作

或也正是为了回应公众权力寻租的质疑,北大此番也特别公布了监督机制:推荐学生将在北大招生网和生源学校进行公示,以接受公众监督。然让公众监督的公示只是对校长举荐后进行的权力腐败遏制,而选拔过程中的监督却基本处于缺失,如何让人信服?[详细]

北大校园的网上要公示一个星期。但我想仅仅这一点可能还不够,中学校长在自己的学校推荐谁,也必须要公示,这是第一点……[详细]

 

 中学校长和大学校长要讲良心

对于很多中学的重点学校来讲,重点学校中间能够符合推荐给北大的孩子可能不止一个两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个农村的孩子,有一个城市的孩子,可能还有一个领导干部的子弟。那么这个时候推荐谁,就完全看中学校长的良心了。

 

让行政干预远离学校

呼吁教育主管部门给予高校更多的权利,不要过多干涉高校的自主权,要去除教育过度行政化,就需要行政部门放权和分权,这样高校才有改革的动力,才能更好地推出诸如自主招生的举措……校长是靠不住的,在制度设计上要让公众易于监督,保证制度靠得住,校长能靠得住。惟有如此,自主和公正才能有所保障,徘徊在自主与公正之间的公众疑惧,也才能少一些。

 

相关自由谈

在利益面前你如何保证不搞权力寻租?

在缺乏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中学校长的人格和“自觉”,如何来保证“高招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公平公正?如果没有建立健全的机制来确保“高招校长实名推荐制”在“阳光下运行”,又如何保证中学校长不会借机进行权力寻租?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又如何保证校长的人格防线不会崩溃?[详细]

你拿什么辨别优秀学生?

全国这么大,中学校长这么多,当中有真才实学、品行端方的,也有靠“诗外功夫”厕居庙堂之上的。他们的推荐水平和道德标准,自然千差万别。千里马虽有而伯乐难寻,对于高校而言,对于千里之外的一所所中学,拿什么去衡量“优秀学生”的真假? [详细]

没有更好的替代,“一考定终身”仍是最佳

以上三个前提,现实条件下,可能实现吗?反正我很悲观,在没有更好的替代之前,一考定终身仍是最公平的方式。尽管它有那么多的不足,有那么多人希望革新,但是反对这项制度的人往往是有话语权的,觉得它不行的;而大多数的受益者往往是沉默的……

“一考定终身”所埋没的人材恐怕是最少的

如果把科举算上,“一考定终身”有上千年的传统。大家虽然对之怨声载道,但这种考试制度一直贯彻下来,自有其中的道理。这个道理在于:“一考定终身”在非常有缺陷的制度中,为选拔人材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方法。不错,“一考定终身”弊端很多,许多真正的人材被这种考试埋没。但是,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理想的、完美的社会中。任何制度都会埋没人材。相比之下,特别是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中,“一考定终身”所埋没的人材恐怕是最少的…

 

 “一考定终身”:公平的最后一道屏障

“一考定终身”最大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遏制了权力的滥用。可以说,在权力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一考定终身”为普通百姓保留了公平的最后一道屏障……不管高考有多少弊端,至今仍然是个有效的选拔人材方式。而且高考本身在内容和形式上,也都有许多改革的潜力。

 

调查

1.你认为校长实名推荐制能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吗?
能做到
根本做不到
不好说
2.有人认为“一考定终身”仍是目前最公平的选拔人才方式,你认同吗?
认同
不认同
不好说
3.你觉得本期话题的质量如何?
很好
一般
很差
 
   

北大校长周其凤谈到自主招生时表示,“招收素质比较高的学生,如果做不好也可能走偏,可能让农村的孩子就更没有机会进入好的大学”。
    只是为何仍有人“把家庭条件优越和家庭贫寒、城市和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的差别看得那么顺其自然、那么不关己事”?

   
 

凤凰网资讯中心 | 编辑:陈芳
凤凰网原创专题,欢迎转载,但需注明出处。

 
往期自由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