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国政府应有所为
|
此次政局动荡终于以武力解决的方式结束了,但是遗留下的问题仍会继续考验泰国政府当局。
|
|
旧的规范维持了一个基本稳定的秩序,使得社会中的人们能够在一种可预期的状态下正常生活。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在冲击这种不合理规范的同时,必定也冲垮了秩序,进而破坏了许多人的基本生活。当这种运动呈现出一种无休止并趋于失范时,大多数民众便会转而强烈地渴望秩序,哪怕在公民权利方面付出一些牺牲也在所不惜,这其中甚至包括原本对运动抱有同情心的民众。泰国政府看到了这个机会,以武力解决了眼前的红衫军问题。下一步应当努力稳定局面,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
|
组织与红衫军谈判的泰国上议员、前陆军副总司令乐莱承认:“政府没有提供给农民足够的关注,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穷人越穷、富人越富,贫富分化很大。”目前仍然有部分红衫军在冒着生命危险顽抗到底。红衫军反映的是泰国农村的民怨,要避免日后引发新一波的对抗,抚平冲突的创伤,关键在于泰国政府要缩短贫富差距,解决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如果泰国国内的贫富差距和贪污腐败问题不能够得到解决,冲突仍然一触即发,红衫军式的社会动荡会永不停歇。
|
|
应当看到,通过军事政变推翻民选的他信内阁后上台的曼谷现政权,是有其难以洗脱的“原罪”的。说到底,这也是“红衫军”及其日后发动的骚乱的根源。尽管现政权可以将这一切归咎于他信的严重贪腐和民粹主义蛊惑,但如果想要避免今天的悲剧日后再度重演,就必须真诚而又深刻地反思也许是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体制导致非得用一场军事政变才能将一位贪污腐败罪证确凿的国家领导人拉下马来?
|
|
我们无法通过观察提出解决此类民主进程中遇到难题的办法。对于这样一个动乱不断、无人能主的国度,我们仅对它的乱局走向做出一些粗浅的猜想。希望无论谁主沉浮,动乱的结束都能带来民主的渐进成熟。
|
1932年,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标志着泰国民主化进程正式开始。76年来,颁布了18部宪法,经历了19次政变。此次动荡,不过是泰国漫长而又跌跌撞撞民主化进程中的最新一幕。下面将以民主的视角,考察泰国动荡中的众生相,评估政坛各方势力的民主素质,探究泰式民主未来的方向。
|
泰国政局动荡,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一个民主国家的政权机器,在反对派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中摇摇欲坠,甚至爆发出流血冲突,各方仍旧互不相让,纷纷寻觅新招,已经陷入了不死不休的仇恨之中,而国王的中立,军方的不介入态度,也让这种混乱有持续下去的趋向。然而,令人感觉荒诞的是,连军人政变都标榜不流血的泰国,反倒因民主流出了鲜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