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期
2011.06.30
“很少的蛋白质,那么高的细菌,还不如喝白开水。”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炮轰新国标引起关注。他的说法有些夸张,却也道出了新国标的标准之低。
在2010年4月卫生部发布的《生乳》等6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规定生乳中蛋白含量从1986年的2.95%,降到了2.8%,为历史新低。王丁棉就此认为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消费者花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但是美国乳品科学协会的Ken Olson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没有生乳蛋白质含量指标,蛋白质与菌落这两项指标是各国在安全范围内按照本国具体情况制定的。因此蛋白质含量只是一个“营养指标”,考虑到身体需要的是“蛋白质总量”而不是“蛋白质浓度”,它对于食品安全倒没什么影响。[详细]
支持生奶新标准的有一条理由:生奶不是用来直接喝的,需要经过灭菌处理,所以即使其中有很多细菌,经过高温处理,也就被杀死了。所以细菌指标高一点也不影响健康。但如果事情真的如此简单,那么这个标准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灭菌处理虽然可将灭菌数降到合格,但如葡萄球菌,在消毒之前产生的毒素仍存在于牛奶中,如果不幸被人喝了,就有可能患上急性肠胃炎。美国规定单一奶源的生奶菌数每毫升不超过10万,而多个奶源混合之后、在巴氏消毒之前也不超过30万。中国新标准中的200万个,确实是很低的标准。[详细]
科普作家方舟子在微博中指出,新国标最大的退步不是降低蛋白质含量和提高菌落总数,而是取消了原国标中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不得检出”项目。致病菌会产生耐热的致病毒素,即使消毒了,毒素也仍然可能危害健康,因此有必要在标准中制定致病菌的指标。[详细]
体细胞,是反映奶牛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国际上早已通行,“不设此标准,新国标开宗明义的生乳应来自‘健康乳畜’的定义几乎是一纸空文。事实上,与中国生乳标准不同的是,美国生乳标准中就有体细胞指标,它可以反映奶牛的身体状况,比如是否有炎症,然后得出其是不是健康乳畜的结论。奶牛不健康何谈牛奶的健康,而这才是中国奶牛散户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详细]
调查 |
这场争论已渐渐演化为巴氏奶和常温奶之争。二者的区别在于灭菌方法的不同。巴氏奶采取巴士灭菌法,即低温灭菌,它的保质期一般为2-3天,在南方比较常见。
作为支持者,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及常务理事金海随后均反驳称,现行乳业标准符合中国国情。“国情论”真的体现了中国奶业的现实吗?或者只是“以国情为借口掩盖行业利益”?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内在原因就在于我们牛奶检测标准中的蛋白质含量定得太高,导致农户为达标而千方百计提高蛋白质含量,由此导致了三聚氰胺等物品的添加。”这是内蒙古奶协常务理事金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说法。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断,解决学生考试抄袭问题只要将题目出简单,然后开卷考试就可以了。这种逻辑将有关部门的监管失职撇得一干二净。[详细]
这位理事还说“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大多数消费者将喝不到牛奶,甚至还会有七成奶牛散养户杀掉奶牛”。“喝奶比标准更重要”的意思是,在需求和安全之间,需求居然比安全重要。如果按“牛奶推广论”的逻辑,岂不是为了解渴,就可以不管水是否清洁?如果真要以健康为代价,还真不如喝白开水,营养不良总比饮鸩止渴要安全。 [详细]
“如果我们的检测标准明天就向国外看齐,那80%的牛奶得倒掉,奶农要破产。”这也是新国标支持者的一个理由。所谓通过降低标准来“保护奶农”,就是让低成本生产的劣质产品进入供销渠道。实际上,奶农的利益并不由生产成本决定,而是由生产成本和出售价格的差异来决定。高标准的牛奶并不存在高的技术壁垒,而是需要高的成本投入。消费者可以用钱投票,此起彼伏的境外奶粉抢购潮已经证明了这点。到头来,想要保护的民族奶业反而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详细]
这一切论断的基础是中国奶牛不行,挤出来的牛奶质量天然低。然而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是,作为一个出口型国家,中国制造的乳品都能走出国门,达到国际甚至更高的标准,这足以说明现行的生产水平并非宣传中那么低下。所不同的是对外和对内所采取的标准和态度。 [详细]
而常温奶,采用高温灭菌,会对口感有一定影响,但保质期比较长。市面上大部分袋装牛奶都是常温奶,在北方比较多。
王丁棉认为巴氏奶是未来奶业的方向,并且以外国人都喝巴氏奶为证据。但从这张表中看出,在美国的确如此,但在欧洲则不然,常温奶占的市场份额比中国还高,例如比利时占96.7%,西班牙95.7%,法国95.5%,葡萄牙92.9%。
怪异的“国情论”一说,背后正是同样怪异的立法逻辑。乳业标准的制定被种种利益集团所绑架,于是新国标在利益博弈中面目全非。
食品生产规范是一种公共卫生决策,前提是把公众健康的风险降到足够低。在此基础上,才考虑给生产者尽量大的操作空间,以降低社会成本。也就是说,必须是先做风险评估,在什么样的标准下,公众健康的风险有多大。在此基础上,才考虑风险与成本的平衡。如果国际标准是10万,那么表明这个标准下的风险能够被普遍接受。如果要制定一个200万的标准,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主张”了,应该提供“非同寻常的风险评估报告”。[详细]
“作为强制性新国标,如果标准定高,要不增添散户奶农造假的几率,要不‘万一出现企业拒收,奶农倒奶,则事关三农稳定的大局了’”这就是农业部门弃2.95%取2.8%的用心所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一位专家一言以蔽之,新国标将“食品安全问题和民生问题混为一谈了”,从而可能坐失行业自新的机遇。 [详细]
漩涡还不止于是否立足国情这般简单,企业也被认为是推手之一。新国标正式颁布前,曾经历了公开征集意见阶段。记者获得的一份征求意见汇总表显示,力主生乳指标放宽的意见中不乏一些大型乳企的身影。比如一家企业就主张降低标准,反对增设体细胞指标,而另一家则希望菌落总数放宽至1000万。“这些特大企业,一直以来奶源的覆盖面广,质量不稳定,若是标准定高,势必会影响合格奶源持续充足的供应。”一位业内人士如是分析。[详细]
在这场利益博弈中,唯一没有参与的就是与牛奶息息相关的消费者了。而在有着“食品安全神话之称”的日本,正是消费者运动造就了这一切。在因消费者运动而制定的《消费者保护基本法》中,明确规定了:“消费者有向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完备有助于保护消费者权利的司法和行政系统的权利”。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发生了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责任首先是在政府而不是在肇事者。消费者声音的沉没让安全标准的制定被各种利益团体所绑架。 [详细]
据方舟子介绍,巴氏奶优点在于风味好,并且对奶源要求较高,比较不容易造假。国内的常温奶往往是添加了奶精、用奶粉勾兑的。但是不能因此妖魔化常温奶。
是每天一杯奶,健康中国人,还是每天一杯奶,糊弄中国人?让中国人喝到安全、高质量的国产牛奶,没有任何借口。
凤凰网 评论频道 出品 欢迎收藏
编辑: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