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房价问题 何其相似
|
房价太高、市民买不起、地产商暴利、政府打压、房价一再反弹,这不是大陆才有,香港也一样。
|
|
地产业房地产商寡头垄断,楼价起跌由大地产商控制,房价只涨不跌,在几年内翻了近十倍。这一现象无论在内地,还是香港都是常态。香港十年前的房价是2000多,现在是均价2万,北京的房价飞涨更是有目共睹。现在房产开发商都资本雄厚,他们在低价的时候囤地不卖,高价的时候才卖,炒高了楼价。另外开发商卖楼时候也没有严格的规范,香港还出现了把48层楼说成88层放到市场上去卖的情况。
|
 |
在大陆,大部分人买不起房子。国内房价收入比已超过15倍,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房价收入比超过50倍以上。80后本应该三十而立,却因房价问题在大城市漂着,打工族更是住不起房子,出现了蚁族、蜗居的状况,而有房者往往是二套房、三套房,靠房吃饭。香港更是如此,朱文晖说香港的人住的很小,大部分人住的是鸽子笼。加上各地热钱流入,投机活动炽盛,于是现时明明经济前景暗淡,天价楼却出完一栋又一栋。投机炒卖得到财富,代价却是压迫基层,穷人无房。
|
|
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张炳良曾撰写了《香港的地产政治》一文,指香港近来因楼价高企源于土地制度和社会福利挂钩。一方面土地供不应求,地价“自然”高企,一方面政府依赖卖地支持低税率和高福利,地价也不能下降。实际上香港土地到现在为止才开发了16%,政府希望土地卖高价,大地产商拍到手后就可以再次加高房价,其实是政府“配合”了开发商实现了对土地市场的垄断,房地产业也就成了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看着眼熟,因为内地的情况大同小异。
|
|
|
|
房地产:“香港模式”PK“美国模式”
|
|
|
从经营模式看,大陆房地产企业更多地模仿了“香港模式”。企业的经营过程是融资、土地储备、项目开发和产品销售的不断循环。“香港模式”产生于香港特殊的背景,就是香港政府高度垄断土地,大开发商高度垄断市场。政府不断以土地经营来维持它的财政;开发商垄断市场,于是就把房价提高,转嫁给消费者。[详细]
|
美国的房地产资金只有15%左右是银行资金,70%是社会大众的资金,其中35%是退休基金,35%是不动产基金,房地产基本上是私人投资。而我们的房地产投资80%都与银行有关系。房地产企业负债过高是房地产面临的危机之一。 [详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