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要慎重 当心引入歧途
|
富士康员工跳楼,媒体去调查、问责、反思没有错,但事情很复杂,面对公众,失之偏颇的言论代价很大。
|
|
对于年纪轻轻就以跳楼画上句号的生命,媒体给予关注,去探求原因,去追究问责是完全正确的。新华社和《南方周末》的实地调查报道,展示了企业的诸多细节,比如“人几乎被机器劫持”,“每天去加班”,“同寝室员工互不相识”,“工作纪律很严格,随便与同事说话就会被上司批评“等。这些问题会存在,但不等于说这就员工自杀的原因。有评论说富士康成为“替罪羊”、“出气筒”不无道理,富士康的问题再大,也不足以成为“凶手”。更重要的问题是,再怎么骂富士康,也解决不了问题。
|
 |
跳楼事件密集于一家企业,企业的管理模式、工作强度、人际关系、职工权利保障等问题,首当其冲会受到追问,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的思考方式。但简单很危险。媒体追问没错,同样富士康的“辩解”称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也不无道理。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富士康要检讨,要改进,社会也需要反思,提供心理援助和疏导,政府也应该做好自己监督调查的职责,该补救就补救,该追究追究。
|
|
“在每平方公里聚居了约15万人的狭小空间里,任何人却似碎片一样存在着”,“在富士康的插针机流水线,人几乎被机器劫持了…恨不得一直有东西掉,一直不用站起来。要是可以躺一分钟,那就是天大的享受”通过这篇《南方周末》对富士康的报道,看到的确实是“血汗工厂”。但对于员工跳楼,还有更多因素没有曝光,个体的心理状况、家庭、社会关系、情感是否受挫、是否与其他人发生了矛盾…目前并没有一份详实的报告对跳楼员工的死与富士通的因果关系给出证实。我们这样仅仅依靠自己的眼睛和情感去下结论,可靠吗?
|
|
我特别要强调就是工会,富士康的工会,必须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自己员工权益的组织,而不是一个做表面上的文章,甚至在很多的方面还要偏袒雇主的组织。
|
或许,我们仍无法揭开富士康“八连跳”之后真正的谜底,并为此开出一道可以药到病除的良方,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去有意或无意地做一些有悖于常识与良知的辩护。
|
在接连出现自杀事件之后,富士康公司也不得不在心理预防、救治以及相应的管理方面做出调整以便应对,显然企业运营的成本也会相应地增加。然而这恐怕不止是富士康一个公司所要面对的挑战,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直是咱们走向世界的有力武器,但是时代在变,人在变,人们的期待也在变。一味地低工资拼竞争的时代正在慢慢过去,无论富士康事件还是赵作海事件,或许也都在提醒我们,不仅企业,也包括社会的运转,要为人们的健康、幸福和尊严增加成本的时代,其实已经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