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宁思:台湾蓝绿族群割裂 更需马英九美德弥合
2010年04月23日 07:36凤凰卫视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台湾“立法院”21日再次发生肢体冲突,有深厚民意基础的“陆生来台政策”遭到了民进党的激烈反对,也引发了马英九与蔡英文的隔空互呛。这其实是台湾蓝绿对立、族群割裂的一个侧面。《亚洲周刊》刊登文章表示,现在人人爱骂马英九,却忽略了马英九的美德,而他的这种美德却能在未来弥合被蓝绿族群割裂的社会。

台湾“立法院”21号审查大学法,内容攸关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及大陆学历的采认,没想到蓝绿爆发严重的肢体冲突,过程混乱,法案算不算数,蓝绿是各执一词。“立法院长”王金平就出面主持公道,说要依照议事规则,这项法案必须重新审查。21号上演的“全武行”也提前引爆了“双英之战”,身兼国民党主席的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和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是隔空互杠,相互指责。

台立院审陆生开打马蔡隔空互呛

解说:蓝绿立委为了审查陆生来台相关法案大打出手,有人挂彩有人昏倒,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前往医院探视受伤住院的立委时,严肃谴责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纵容党籍立委用暴力瘫痪仪事。

马英九(台湾领导人):绝对不容许滥用暴力来干扰议事,来瘫痪“国会”,我再次呼吁蔡英文主席要坚定你理性问政的主张。

解说:马英九更表示,民进党如果再这样下去,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国际,都会贻笑千秋。但蔡英文批评开放陆生来台,台湾社会尚未明确具体共识,不懂国民党为何要强行建立法案。

蔡英文(民进党主席):双英的辩论会即将举行的情况下,我们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要在这个时候,这么急的变更议程,在冲突的强行的通过法案,我们真的不解。

解说:蔡英文强调她支持在有限范围内,以学术交流或交换学生方式,让大陆学生到台湾,同时不牵涉学历认证。蓝绿各自表述,让法案审查在混乱中草草结束。但是否等于过关,蓝绿阵营还有不同意见,因此两大政党决定23号先行申请协商,就议事程序达成共识后,再针对相关法案进行讨论。

吕宁思:目前大中华两岸四地的人力源交流日益紧密,教育市场兴旺。相比之下台湾教育市场开放进程最为滞后,这种形势对于台湾高教竞争力的提升,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的消极影响日益凸显,请看今天的总编辑备忘录。

解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台湾的高校数量及招生名额急剧膨胀,目前2300多万人口的台湾拥有高校院校超过150所,每年生源容量约30万人。不过由于台湾出生率持续下降,许多中产家庭的子女外流到欧美及日本等地留学。每年报告大学的新生不足15万人,不少学校经营惨淡。此外生源的减少也带来学生素质下降的问题。

而大陆每年参加高考人数一千多万,升学率仅60%左右,有将近400万的高考落榜生,其中部分选择出外留学。台湾商界人士预计,每年大陆出外留学生有近20万人,每年增幅为双位数。台湾若能从这快大饼中得分得2.5万人的招生名额,学费与生活费等延伸商机至少有200亿元新台币。

不过台湾“教育部”目前推行“三限六不”政策。即指陆生赴台限量、限校与限制地域,以及不加分、不影响台生名额、不提供奖学金、不准打工、不可考取专业证照、毕业后不可留台。此外,台湾也不承认大陆的学历。目前大陆学生只能在台湾进行短期进修,数量大约有几千人。

为争取开放陆生到台,此前台湾当局为此专门召开了30多场公听会、进行两次民调,8成民众特别是大部分家长表示支持。此外台湾8成以上大学校长都支持开放陆生政策,表示为了大学的国际化和多元化,以及站在培养顶尖人才的角度,台湾不能选择性封闭,应该把校园打开,选择优秀学生进来。

4月21号台湾“立法院”审议的是《大学法》及《专科学校法》的修订,本意是为开放大陆生赴台就读和承认大陆部分高校学历解套。去年台湾“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员会三度审查有关法案,都因为民进党立委强烈杯葛,相关法案已搁在立法院长达16个月。

思想空间

吕宁思:说到这儿呢,我又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台湾的马英九先生。自从马英九先生高票当选台湾领导人以来,谁都敢骂他,我们凤凰卫视也敢骂他。而说他好话的,那比例就小得多了。

所以今天当我看到《亚洲周刊》上刊登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马英九被忽略的美德,事后我不免觉得有些物以稀为贵。文章作者林深靖,台湾嘉义县人,法国里昂大学现代文学硕士,《台湾立报》特约专栏作家,《新国际》双周刊主编。林先生的文章写到,对于马英九的批评,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太过软弱,没有魄力。

这一类的批评,几乎以成为当下台湾社会对马英九的定见。似乎唯一矫正当局的药方那就是强悍、有魄力。然而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马英九的性格,我们也许会发现他身上具有一种很容易被忽略,却又可能是我们严重分裂对立的社会所需要的特质。什么特质呢?就是谨慎二字。

我们知道“正义”、“勇敢”、“谨慎”、“节制”,这是古希腊时代所谓四大美德,台湾从威权到民主的政治转型,正义与勇敢被刻意的突显却漠视了谨慎与节制,这已形成了政治上难以梳理的迷思和偏见。对于马英九的批评,多少夹带着这种长期积累的心理机制。然则在自古相传的四大美德当中,谨慎与节制有时候可能比正义和勇敢更为重要。哲学家圣多玛斯甚至认为,谨慎应该列为四大美德之首,并且引导其他三者。因为缺乏谨慎其他都将成为盲目的德行,执行正义者若是缺乏谨慎,将成为独断或偏执。勇敢者若是缺乏谨慎恐怕会变成莽行或盲动。也就是说谨慎带有谦卑或自甘作为工具的性质,它为其它德行服务,却不必然有自己的目的。

谨慎所关注的是执行的方法,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对于任何行动、任何美德而言,谨慎都是不可或缺、无可取代的。爱好正义,不必然能达到正义,爱好和平,不必然能取得和平。要达到美好的目标,不能完全依靠冲动和热情,而更重要的是选择良好的方法和途径。而选择的过程最需的就是谨慎。亚里士多德视谨慎为志士美德,因为谨慎意味着对事实的认知和理性的判断,惟其谨慎才能决定如何为预定的目标选取最适当的方法。也就是说,良知是一切良行的基础。中国历史上最明白谨慎之价值的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他自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文章说,就2008年的马英九而言,他同样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其相对谨慎的性格,也可能在某个关键时刻,让选民比较放心,选择他作为领导人。马英九的谨慎一方面是个性使然,另一方面可能也是特殊环境、特殊时代的需求。

台湾长期陷泥于蓝绿统独族群的切割撕裂,要挣脱这种社会严重二分,对立的泥沼,需要一种温和的、有耐心的过程,以缓解,因为将之对立而产生的亢进与焦虑的情绪。文章说,马英九的领导风格可能不讨喜,无法立竿见影,达不到一个焦虑亢进的社会所要求的效率。但是他相对谨慎和缓的性格,长期而言却有可能弥合台湾社会的裂缝,避免未来更大的灾难。

四大美德之一的谨慎,最容易被忽略,也最有时间意识,最能对未来做好准备。它不仅是亚里士多德所指称的志士美德,也是一种时间美德。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总编辑时间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