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参考 No.01
No.01

美国之音:对华“永不消逝的电波”?

Will VOA End Its Shortwave Radio Broadcasts into China?

作者:刘春晓
些年,中国民众曾偷听过的美国之音,会成为“消逝的电波”吗?日前,有内地媒体报道称,美国广播理事会中的短波委员会确认只有少数国家中还存有大量短波听众。美国之音将只保留那些对短波有迫切需要的国家的广播。在亚洲,报道名单中并不包括中国。这被内地媒体解读为“美国之音放弃对华广播”。不过,针对内地媒体的报道,美国之音在其中文网站回应称,“作为一种战略设计,美国广播理事会将来也许会走这条路,但是,在眼下,美国之音的短波广播仍在继续。”而美国之音中文部普通话组主任章明在接受凤凰网电子邮件采访中表示,“近来有媒体称,美国之音放弃了对华短波广播,甚至说美国之音已经完全停止了对中国的中文广播。这是完全违背事实的。”
伊拉克政府军已经渗入了大量逊尼派极端势力的线人以及受伊朗巨大影响什叶派人。

尽管美国之音否认停播对华短波广播,但在互联网时代,短波广播日渐式微的事实却不容回避。正如美国诗人艾略特所说,“世界即是如此结束——不是砰地一声消失,而是悄悄耳语地淡去。”早在2011年,就有报道称美国之音拟在当年10月1日停止普通话和广州话广播。章明介绍说,“当时,美国广播理事会曾经提出过终止对华短波广播和电视,只保留网络的建议,但是没有被美国国会接受。”外界普遍认为,在移动互联大行其道的当下,曾经在冷战年代被视为意识形态宣传利器的美国之音对华短波广播,极有可能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恐龙”。但在观察人士看来,未来即使美国之音真的终止了对华短波广播,也并非是美国政府放弃了对华意识形态宣传战,只是“新瓶旧酒”,将对华推行价值观外交的战场由短波广播转向互联网。

冷战时宣传的利器

“这里是美国之音。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从美国向你报道关于战争的消息。这些消息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但是我们将告诉你真实的情况。”1942年2月24日,就在美国宣布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79天之后,播音员威廉•哈兰•海尔的声音从纽约西54街一个带有大橱窗的建筑里,通过电波传到了欧洲大陆的上空。这一天标志着美国之音正式宣告成立。

美国之音是美国政府为适应二战的需要,针对纳粹德国的宣传而创办的。作为一家由美国政府出资经办的国际广播电台,美国之音从建立之日起就是美国政府机构的一部分,为美国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服务,先后隶属于美国国务院国际新闻署、美国新闻总署、国际广播局。

拉克与叙利亚边境的极端组织ISIS依然是地区稳定的最大威胁之际,辛苦扶植起伊拉克新政权的美国面临两难:如果不出兵支持伊拉克政府,巴格达政权将更加危险;而出兵支持,则恐

冷战期间,无线电广播成为美国对苏联开展舆论宣传战的一大“法宝”,美国之音当仁不让地成为主力。在白宫看来,广播不是新闻机构,是一种战争武器。新闻是装满子弹的枪,目的是在派出军队之前先瓦解对方。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更是直言,“在宣传上花1美元.就等于在国防上花5美元”。面对美国方面的咄咄攻势,克里姆林宫针锋相对地采取了干扰信号的策略。直到1987年1月,根据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指示,苏联才停止干扰美国之音的对苏广播。在美国国际广播委员会看来,苏联停止干扰西方广播,可能比戈尔巴乔夫决定从东欧撤军50万人的允诺更重要,“对美国来说,它为促进苏联社会的和平演变,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尽管美国之音在国际上大名鼎鼎,但在美国国内却影响有限。《美国信息与教育交流法案》(俗称《史密斯-蒙特法案》)规定,禁止美国国务院在国内播出为境外受众准备的材料。该法案1985年被第二次修订,对美国之音及其他美国政府制作的针对海外受众的宣传品在本土传播的限制被进一步收紧。主导该次修订的参议员爱德华•佐林斯基在美国国会发言时表示,美国纳税人肯定不需要、也不希望自己的钱被用来支持政府向自己灌输宣传,美国不能用国家资源操办宣传机器,和民间新闻机构竞争,并左右公众舆论。

那些年偷听的“敌台”

其实在美国之音成立之前,美国对华中文广播就已经开始。1939年2月,美国旧金山举行金山博览会,美国奇异电器公司为推销其无线电设备,示范向中国广播一小时节目,主要是用粤语广播,偶尔播一些普通话节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政府的新闻协调局太平洋分局征用该公司的设备,开始每天用粤语和普通话进行各半个小时的广播。1942年6月,这档广播并入美国之音。为了向中国人民及时报道中国、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战事发展,美国之音中文部员工人数剧增,新闻和专题节目也更加丰富,并增加了闽南话和潮州话的播音。

随着冷战“铁幕”徐徐落下,美国之音对华短波广播中敌视中共政权的倾向凸显,美国之音因此被视为头号“敌台”。除意识形态宣传外,美国之音还播出了不少吸引听众的文艺节目。特别是在思想禁锢、文艺刻板的文革年代,许多知青冒着风险“偷听敌台”,成为一部分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满足求知欲望,甚至是娱乐渴望的特殊途径。内地作家阿城在《七十年代》一书中这样回忆道:“七十年代听境外广播,当时叫敌台,我不知道在全国知青当中普遍不普遍。云南知青中相当普遍。云南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不太清楚,报纸也要多少天后才运到山里,收藏在党支部书记家,卷菸抽的时候都是向支书手上撕条报纸。所以中央的电台和报纸,对听敌台的人来说,只能算参考消息。听敌台,并非只是关心政治消息,而主要是娱乐。”

对于身处那个特殊年代的美国之音的“粉丝”们来说,最大的震撼莫过于美国之音1976年10月8日播出的一条消息。当天半夜,不少中国人的熊猫牌收音机里传来美国之音的声音:“据北京消息灵通人士提供的消息,江青、王洪文、张春桥等已经被逮捕。”这些听众们既惊且疑,直到10月16日有了确切消息,才敢放开议论。在这些人的记忆中,那时的美国之音节目语言颇具煽动力、播音员发音充满磁性、音乐也很好听。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美国之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达到了巅峰。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时,为了收听美国之音,内地一度出现半导体收音机脱销的情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民众对信息、娱乐和教育的要求呈现出“火山式的爆发”,对外部信息的需求大增。但囿于当时的社会政治氛围,内地媒体在满足民众的这些需求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加之当时中美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北京官方对收听活动基本上采取了默许的态度,美国之音利用这一时机极大提升了其影响力。此外,许多年轻的中国学生把美国之音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渠道之一,也进一步扩大了美国之音的影响力。

互联网时代的恐龙

柏林墙倒塌后,美国之音进一步加大了对华短波广播的力度。除增加播出时间外,美国之音还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来策划对华广播。1990年,美国之音不同频段的单日普通话广播累计达到了32.5小时。

就在美国之音对华广播大举扩张之时,其影响力却开始式微。特别是在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遭美国轰炸事件发生后.美国之音宣称“美国导弹的‘误炸’是可以理解的.中国方面在炒作和扩大事态.缺乏合作和解精神”,这激起了中国民众的极大愤怒。而在此后的李文和事件、南海撞机事件等报道中,美国之音不负责任的消息和评论,使其作为媒体的公信力一落千丈,丧失了大量中国听众。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社会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互联网、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使得中国民众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加方便快捷。以前一些中国听众希望通过收听美国之音来获取国内媒体没有报道的信息,现在从互联网上就能很方便的得知这些信息,而且不用再忍受短波信号不好时广播中的噪音。美国之音的中国听众群更趋下降。此次内地媒体引用的美国广播理事会短波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也指出,短波广播的功效在2014年不出意外地继续大幅下滑,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听众选择调频、电视和移动互联网等媒体平台获取新闻。

对于那些曾经偷听过“敌台”的内地民众来说,美国之音对华短波广播可能会停播的消息,或许会让他们唏嘘一个时代的结束。21世纪已经被深深地镌刻上了移动互联的标签,欧美对华短波广播正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恐龙”。2011年3月,还差55天就满70岁的BBC中文广播在“友谊地久天长”的苏格兰民乐声中落下帷幕。德国唯一的对外广播电台——“德国之声”在播出47年后,也于2013年1月1日停播了中文短波节目。如今,美国之音对华短波广播可能也将步其后尘。

价值观外交的变与不变

据章明介绍,美国之音普通话组现有正式员工60多人,加上合同工,工作人员总数在100人左右。目前,美国之音每天对中国进行8小时短波普通话播音,其中两个小时是电视和广播同步播出。对于美国之音中文短波广播未来会如何发展,章明认为只能根据那时的情况进行调整,因势利导。他强调,“仍有相当一部分中老年听众还不善于使用电脑或者根本没有电脑,特别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而且广播的快捷性和亲和力是其他传播方式所不能取代的。”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美国之音停止对华短波广播是大势所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表示,在意识形态对立的冷战年代,广播作为国家间舆论宣传的首选传播平台有其自身优势。“一是电波可以不受物理渠道的阻隔,有效穿越国家的边界,进行跨国传播;二是接受工具简单,只要民众拥有短波收音机就可收听,利于传播内容落地。”但喻国明指出,在互联网时代,短波广播明显落伍了。“首先,互联网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有音频内容,还有视频内容、文字内容;其次,受众更多。中国目前互联网的人口普及率能达到50%,这一数字可能还有所保守;再次,互联网传播方式更为便捷,大大优于定时、定点的短波广播;最为重要的是,互联网传播具备可复制性,便于二次传播,其传播增级效果明显优于广播。从这些方面看,互联网传播方式取代短波广播是必然趋势。”

但观察人士大多认为,即使美国之音真的淡出对华短波广播,也不代表美国之音对华价值观外交的终结。如果未来美国之音停播中文短波广播,也只是美国政府内部宣传资源的一种“调仓换股”,华盛顿希望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影响力,加强对中国的宣传攻势。奥巴马政府2011年公布的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报告中明确强调了争夺公共空间与网络空间主导权的战略方向与重点。近年来美国政府一直下大气力热捧“推特”。美国之音也积极拓展网络渠道的影响力。据章明介绍,美国之音中文网站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通以来,已经经历过三次大规模操作系统升级换代。同时,美国之音还加强了在新媒体以及社交媒体上的拓展,开发了专门面向中国受众的APP软件,还通过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站平台推广美国之音的新闻、专题和英语教学节目。”

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牛新春看来,“价值观外交是美国政府的一项长期战略,不会改变。但涉及到具体战术,到底是短波广播有效还是互联网传播有效?是评论性新闻有效还是事实性新闻有效?美国政府会进行评估。可能由于财政紧张,美国对华广播会出现一些战术调整,但大的战略方向不会变。传播价值观外交是美国的国家基因中自带的。如果不对外传播价值观外交,美国就不称其为美国了。

张朝阳

1996年创建爱特信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以风险投资资金建立的互联网公司; 1998年2月25日,爱特信正式推出"搜狐"产品,并将公司名称更名为"搜狐"。

二维码

凤凰资讯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凤凰资讯

二维码

凤凰资讯微信

扫描微信

关注凤凰资讯

战略合作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

凤凰产品

监制:王冲

编辑:刘德凯 张莉 专题:邓青松

页面:郑美娜 李震庸 张旭

栏目合作:zhounailiang@ifeng.com

下一篇

不该用“超国民待遇”吸引外国留学生

别忘了,中国高校便宜的学费和生活成本,以及国家正在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本身就是最大的吸引力。高校若能在国际上做好推介,讲好自己的故事,这比“拿钱砸”这种土豪办法,要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