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大”级对中国海军的意义和影响
2009年04月10日 16:30现代舰船 】 【打印已有评论0

中国海军早期的“鞍山”级驱逐舰

建立强大的制海能力的另一个战略考虑就是取得对台湾的水面舰艇优势。从1949年到建造“旅大”驱逐舰之前的20年,大陆海军一直处于弱势。台湾有驱逐舰近20艘,大陆寥寥数艘老旧的驱逐舰无法抗衡。因此大陆驱逐舰通常只在近岸水域活动,在进入遭受台湾国民党海军袭击危险性很高的海区时,通常需要动用海岸雷达和航空兵进行戒备。60至70年代的《解放军文艺》的纪实报道中,经常有舰艇闯龙潭的报道。所谓龙潭就是大陆渔民对靠近大陆海岸和岛屿中间的一些水域的称呼。由此可以推测当时海军舰艇很多在大陆与群岛之间航行,以便能借岛屿躲避台湾的侦察和袭击。只有依靠本国的力量建造大量的大型水面舰只改变这种力量对比,才能彻底取得对台湾国民党海军的优势。

60年代中期,位于南海的中国主权岛遭到南越和其他国家的侵占。当时中国海军缺乏控制这些边远领土和领海的能力。虽然60年代中期建造了037型大型猎潜艇用于南海巡逻,以弥补当时承担全国领海警戒巡逻的062型护卫炮艇吨位小和适航性差,难以在南海海区活动造成的控制海区空白。表面上037型艇是猎潜艇,实际意义上不过是放大了的062型巡逻炮艇,利用扩大的空间安装了反潜火箭深弹武器系统。即便如此,这种390吨标准排水量的猎潜艇也只能抵达西沙群岛海域,更远的主权岛屿依旧处于失控状态。1966年后,065型护卫舰开始服役,虽然适航性和1 700吨的满载排水量完全可以满足南海边远地区的巡逻,但是武器系统只有火炮和反潜火箭深弹,在设计之初已经性能落后。中国海军对065型护卫舰也仅仅作为一种尝试和过渡型号,并没有打算真正大批量建造。只有大吨位的驱逐舰的数量增加,才能进一步加强对南海的控制。

远见与务实的态度

对于一个从来没有驱逐舰建造经验的国家来说,有可以遵循的规范和先例是最能减小风险的途径。在中苏关系破裂之前,两国正在进行引进苏联56型“科特林”级驱逐舰的接触。当关系彻底破裂,苏联开始撤走专家后,部分“科特林”驱逐舰的技术图纸已经转给了中国方面。6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设计“旅大”级驱逐舰时,这些技术资料成为了惟一的和最宝贵的借鉴,而事实证明中国并没有完全抄袭“科特林”。

“科特林”级驱逐舰是苏联海军奉行近海防御和掩护陆军濒海侧翼为作战使命的驱逐舰,因此在适航性和居住性上并不适应远洋航行。中国海军“旅大”级驱逐舰同样是以近海防御为主,大致与当时的苏联海军相当,但是中国海岸线没有苏联那样的浮冰带和永久冰缘阻塞,是南北连绵纬度变化很大的不冻海域,从靠近赤道的曾母暗沙到北纬42°以上,而且根据国家核战略取向,驱逐舰还有在北太平洋海区活动的需要。因此“旅大”级需要具备适合各种海区的性能。“旅大”级有一个比“科特林”级大很多的前后舰桥,使得能够安装更多的设备和有更大的室内作业空间,以避免各种气候和海况对执勤的影响。后烟囱前的甲板室上布置了备用舰桥和操舵室,防止主舰桥中弹通信和航海操舵等机构遭到破坏后,整艘舰失去指挥。据称后备用舰桥采取露天航海指挥甲板,操舵室布置在室内。露天航海指挥甲板有全套导航和通话系统,与主舰桥不同的是没有布置雷达和其他电子设备。此外“旅大”级较“科特林”级增大了排水量。正是这种吸收与发扬的设计,使得“旅大”级驱逐舰的适航性较好、升级改造余地较大,在很多年后还在继续改进和前往世界各国航行,而其原型“科特林”级在80年代已经因为无法改进升级,以及不能适应远洋航行而被淘汰。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