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标签: | [地效飞机] |
沈阳军区领导看望张勇 郝胜武摄
如何操纵单机熄火后的飞船,张勇也总结出自己的心得:当右发动机熄火时,首先要降低左发动机的转速,再向左打方向舵,用飞船向左转向的力量来抵消右发动机熄火造成的向右拉力,能使飞机短时间保持平稳飞行,再进行紧急启动。当重新启动发动机时,必须借助注油泵的力量向气缸注油,这才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点火成功。
这就是中国军队第一位地效翼飞行器驾驶员为今后驾驭这种飞船的千百名官兵们留下的珍贵经验。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处理这一次危机,他更多的可能是后怕。他的可贵就在于他没有停留在害怕阶段,而是追根求源,去探求极易造成重大事故的单机熄火原因。他甚至还在探讨如果3次启动不成功怎么办?如果继续飞行,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最后一招就是把左侧发动机也停下来,形成双机熄火,靠着地屏效应使飞船平稳滑翔降落。
一种新型飞行装备从研制到列装最难的是试飞阶段,这时候人们不仅考虑的是这种装备的先进性、独特性,更追求它的安全性、稳定性。从1934年,芬兰的第一架地效翼飞船开始,人类对这种装备的试飞已经70多年,美国、英国、德国、苏联、日本、法国、瑞典、瑞士,甚至台湾都有一批专家先后研制过这种飞行器,可几年后相继下马。其原因就是这种飞行器稳定性不够,安全系数不够,至今坚持下来而且技术相对成熟的是俄罗斯。但俄罗斯的一些核心技术,并不向他国提供,我们只能走自主研制的道路。我国的3个海军司令都曾乘坐过正在研制中的地效翼飞船,表达了他们对这种未来战争中将发挥重大作用的新装备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勇这次重大飞行事故的成功预防和可贵探索,就显得弥足珍贵。就像沈阳军区一位领导说的那样:“这是全军第一艘地效翼船,你是我军第一代驾驶员。杨利伟是全军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你是全军第一个驾驶地效翼船的人,你没有杨利伟飞得那样高,杨利伟也没有你飞得那样低,你和杨利伟都一样,都是我军的第一人,将来同样被载入史册!”
在我军新装备列装历史上,很可能由于有了张勇而会加快地效翼飞行器大批量装备部队的步伐,他让我们一些战略方向的指挥员增强了对这种新装备的信心。它的列装不仅结束了在中俄最大界湖上无巡逻船艇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在我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碧海蓝天间增添一种崭新的装备。它像一个神奇的婴儿一样将会成长为一个魅力无比的巨人。
我在研究所的录像上看到了国外装载导弹的地效翼船。由于飞船可以利用地面效应超低空高速飞行,起降距离短,可以不用设专用机场,不受风浪、潮汐、雷区的影响,既可以作为长途奔袭的投送工具,也可以装备导弹系统用于低空突击,还可以遂行多种支援和作战保障任务。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一架第四代战斗机上亿元的投资可以造近10架地效翼飞船,如果在未来的登岛作战中,我们有上万架搭载导弹的地效翼飞船去突击敌人的防御前沿和纵深,去攻击敌人的航母编队,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张勇自述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