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车辆熄火行人驻足悼念遇难者
2010年04月22日 04:18广州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灾区返回的记者也低声呜咽

青海中建集团党委书记刘德荣带着员工们来了,他们生产的板材正在源源不断地运到灾区,一个400平方米的希望小学3天后就可以建好了,更多的板房也正在筹备中,“看到那么多同胞遇难,心情非常沉重,我们唯有加班加点,赶制这些急需的材料。”刘德荣说。

来自海西州的蒙古族女大学生德吉玛与同学们开设了一个纪念网站,将灾区的真情故事传播给全国高校的学生们,在网上为遇难同胞表达深深的怀念与哀悼。“我们希望通过爱的传递,鼓励玉树坚强起来,能生存下来就是最幸运的事,活着的人们要坚强,要快乐!”

上午9时58分,在武警官兵的护卫下,庄严雄壮的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冉冉升到旗杆顶端之后,又缓缓垂落,下半旗志哀。10时整,防空警报在西宁全城拉响,所有车辆同时鸣笛,广场上全体群众默哀3分钟,深切悼念玉树地震遇难同胞。低垂的国旗下,无尽的思念中,不少市民默默地流下泪水,一些从灾区刚刚返回的媒体记者也难以控制情绪,低声呜咽。

藏族阿妈念经祈祷献哈达

三分钟显得那样漫长,时间似乎已经凝固,三分钟又显得那样的短暂,难以承载下人们心中的千言万语和真情诉说。突然,广场一侧的人群中开始振臂高呼:“玉树加油!青海加油!祖国加油!”领头喊口号的汉子闫长宝是一名市场的小贩,连夜赶制的横幅上写着总书记的题词:“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

静默的人群中,只有照相机快门的声音,记录下这历史的一刻。青海民族大学藏音专业大二学生索南加措与60多名同学组成了志愿服务队,他们在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等各大医院门口蹲守,一有急救车拉回伤员,他们就主动请缨为伤员提供护理服务。

索南加措在红十字会医院连续两天照看一位78岁的藏族老阿婆,阿婆手臂和大腿都骨折了,每天需要人帮忙端饭、喂药、翻身,甚至伺候大小便。由于讲的藏语方言不同,索南加措与老阿婆的交流还有些困难,但他尽量地倾听,安抚阿婆的心。

“阿婆告诉我,地震后她仅有的几个亲人都还杳无音信,非常的牵挂。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帮助阿婆找到她的亲人。”索南加措说。索南加措的同班同学完麻东知则希望,在灾后重建一启动,就奔赴玉树当志愿者。

10时15分开始,现场各界群众排起长队,静静地向地震遇难者敬献菊花,表达哀思。78岁藏族老阿妈王成才女身着民族服装,手拿祈祷的念珠,在女儿的搀扶下,将圣洁的哈达系在台阶旁的栏杆上。她双手合十,满脸哀伤地闭目祈祷,为遇难的同胞念诵着超度的经文。“虽然我妈妈住在西宁,但是她在玉树的很多亲人这次也受伤了,所以,虽然身体不好、行动不方便,但今天妈妈一定要亲自来广场,表达对灾区人们的祝福。”王成才女的女儿说。

青海境内54个民族

派代表参加悼念活动

又讯 (记者刘妍)昨日,西宁的默哀活动结束后,一群群身穿藏族、回族、撒拉族等各式民族服装的青年男女向在地震中遇难的2064名同胞献花。据了解,青海省境内的54个民族,昨天都派了代表赶赴悼念现场。

记者手记

灾区金钱无用

提前进入“共产”

在出发去灾区之前,无论是领导还是家人朋友,都无一例外地提醒我,要多带点钱特别是现金“傍身”。我在灾区生活了三天,竟然没用一分钱,不是钱本身没有价值,而是没有用的地方。在灾区这里,爱心和情义,才是唯一通行的“货币”。

在灾区,没有公交车,也难见到的士,如果你想去什么地方,在路边挥一下手,很快就有车停下来询问你需要什么帮助,一般都会把你捎上送到目的地。我曾经问一个用摩托车载我的藏族小伙子为何要送我,他说了几句话,但我只能听懂几个词:“好人,帮忙,送你。”

从进入玉树灾区、到奔波于各居民安置点,让我搭便车的人不下20个。3天的灾区采访,我从未掏出过记者证,连同与我相处多天同住一个帐篷的老师也叫不全我的名字。在这里,职业和身份十分模糊,只有两种人,需要帮忙的人和给予帮忙的人。

在玉树开饭店的四川广元人刘安华联合了多个玉树的餐饮老板,在结古镇民主路大街上搭了3个帐篷,放上六七张桌子,每天烧大锅饭大锅菜,过路的人都可以进帐篷吃免费的午餐。现在的玉树有个习惯,每家每户煮东西吃都烧一大锅,路过的人,无论认识与否,都可以端起盘子,盛上一盘。

对于心存感激、相互爱护的人,钱,是一种亵渎。玉树第二民族中学的一名李老师曾向我开玩笑:“我们同吃一锅粥、同喝一桶水、同穿一件军大衣、同住一个帐篷,提前进入‘共产’时代喽。” (记者陆建銮)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陆建銮   编辑: 宋建新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