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火车票实名制为公平而适当牺牲效率
2010年02月12日 01:14央视《新闻1+1》 】 【打印共有评论0

2010年2月11日央视《新闻1+1》播出《中国人,要回家!》,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李小萌):

您好观众朋友,这里是正在直播的《新闻1+1》。

随着春节的临近,有一个字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里放大再放大,那就是“家”。也许您不一定留意,在三十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0年的1月31号,现在意义上的春运两个字,第一次出现在了《人民日报》上。而今年,这三十年走过,其实这种感觉对我们来讲是一种五味杂陈,三十年这条回家的路,在今年依然是有25亿人次的中国人奔走在这条回家的路上。

(播放短片)

解说:

2010年春运今天拉开大幕。

记者:

今天这是都买了些什么?

旅客1:

买的有茶叶,挎包,这是果脯,买了十四箱子吧。

记者:

怎么想到要买北京的全聚德的烤鸭呢?

旅客2:

因为北京全聚德地球人都知道。

旅客3:

都是些吃的,干果之类的,真的没必要,大包小包的带回去,增加咱们铁道部的负担。

记者:

是您的婚纱照是吧?

旅客4:

对,对,对,因为好几年没回家了。

记者:

带这个礼物回家,主要还是想让老人心里有个安慰是吗?

旅客4:

是的,肯定的,一定是这样的。不然的话就不用带回去了。

解说:

果脯、烤鸭、衣服、书本,手里拿着的,包里装着的,怀里抱着的,肩上扛着的,都是过年带回家的礼物。

每一个人行色匆匆,每一个人面带笑容,当春节脚步临近,带什么回家几乎是所有人都在考虑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对于很多不能回家的人来说,却是种深埋在内心的伤感。

记者:

就给家里带个祝福。

田鹏飞(甘肃籍在京务工人员):

行,祝福家人身体健康,新年快乐。以前我在家里老是气爸爸妈妈,不听话,现在儿子在外面,希望你们能够过得快乐一点。

解说:

今年20岁的田鹏飞来自甘肃,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做保安,也是第一次在异乡度过春节。

2010年在北京过春节的田鹏飞,应该很羡慕那些在路上和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

代纪玲(本台记者):

和往年一到春节就拎着大包小包回家不同,今年我们在车厢里看到了更多这样小型和中型的行李箱成了主角。

侯法胜(河南籍在京务工人员):

带着钱是最好的,带个大红包给他们。

记者:

给妈妈准备多少红包?

侯法胜:

让她打开给她个惊喜吧,保密。

记者:

衣服挺漂亮的。

河南籍在京务工人员:

这是给我妈买的。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宋建新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