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声初上任提出“十不”承诺 震动上海滩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它以占中国约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中国20%的国内生产总值,历来就是中国政治经济“重镇”。然而从2006年9月24日陈良宇被立案检查,到2007年10月27日俞正声入沪履新,13个月内,包括韩正、习近平、俞正声在内,上海前后有四人担任“一把手”,绝无仅有。此时,无数人也在揣摩“俞正声时代”,上海能否消除震荡、塑造一个新形象?而陈案之后,中央又会如何定位上海?
主持人:2007年10月份您到上海的时候,那时候上海各种案件的余波还是在荡漾当中,您在那种情况之下调任上海,中央那时候是怎么跟您说的,要您到上海来,中央又对您有什么样的期望。
俞正声:中央怎么说的,就是好好工作吧。一个是相信上海的干部和群众,上海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陈良宇呢是他个人的问题,不代表上海的党组织更不代表上海的广大群众,
主持人:那您又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情来,您那时候希望在上海做些什么,特别想到了上海来以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情。
俞正声:我当时没有想特别想做什么,我只想把上海的工作做好,尽心尽力,努力做到尽职。
俞正声:塌楼事件发生后我提出三条意见
然而仅仅几个月之后,“俞式风格”已经成为上海人闲暇时的谈资,毫不避讳,蔚然成形。
诸如俞正声的“全国视野”--“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要更好地服务全国”,成为上海人耳熟能详的流行话,也成为上海发展新模式的指向;而更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俞正声不按牌理出牌的从政风格。轻车简从视察时,弃用市委一号牌专车,不用警车开道,但却常让下属单位招架不住。特别是到任不足三个月,俞正声代表市委常委会提出“十不”承诺,更是震动了上海政界。
主持人:这“十不”的承诺发下去之后,有没有达到实质上的效果,
俞正声:承诺嘛它就是一种,它不是一种纪律的约束,它是一种要求,表示我们对干部的一种期望,一种期望吧。陈良宇事件之后,那么上海的市委,上海的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是降低了,这是个不言的事实,怎么样改变这种状况,要靠干部自身作风的改进。党章规定吗,党员不能谋取法律和政策规定以外的利益和特权,所以上海的党委,上海的政府,要使上海的群众支持我们,在这个基本问题上我们要前进,做这个呢要需要付出很大的耐心的努力。
主持人:闽行区整体楼房倒塌的事件发生的时候,您是什么时候知道的,知道的第一个反应做了什么样的部署。
俞正声:这个倒塌呢,是早晨,韩正市长给我打了电话,我在办公室呢我写了个意见,这个我对事故处理啊有这么三条,第一条叫快报事实,事情发生了赶紧把事实报告,老百姓关心啊,第二条叫慎报原因,原因嘛你要科学分析,不能想当然,要专家说了算,要专家说了算,领导不能有任何的倾向性的意见,第三个叫依法处置。
主持人:那这个事情也暴露了另外一个问题啊,就是广泛流传的一个说法,地产圈里头有一些是官员参股,然后利益分享,可能会有私下拿地这样的情况。
俞正声:凡是违法都要严肃处理,也谈不上,要包庇他干什么,你不要说他了,你再高的干部,我们也不会包庇。陈良宇,过去上海的书记,中央不是一样严肃处理吗,所以没有任何包庇的理由,但是对人的处理要慎重,就是说,把事实搞清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编辑:
印权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