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南海一号海底穿针技术成高度机密
2007年12月23日 05:58深圳特区报 】 【打印

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被打捞出水。  新华社记者陈学思摄

“南海Ⅰ号”成功出水,打捞人员攻克重重难关创造世界奇迹

海底“穿针”技术成高度机密

2007年1月16日,“南海Ⅰ号”古沉船探摸工程船前往阳江,展开沉船探摸工作,拉开了“南海Ⅰ号”考古打捞工程进入实施阶段的序幕;2007年11月26日19时45分,“南海Ⅰ号”古沉船打捞37块保泥板——也就是最后一块保泥板,顺利穿过沉井。至此,整个沉井形成一个完整的平面,打捞古沉船的“钢篮子”制作完成……承担了把沉睡海底800年的古船“拯救”出水光荣任务的是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常年在江河大海与风浪打交道的打捞人员,以往很少引起百姓的关注,这次因创造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世界奇迹,而成为新闻人物。记者在采访该局多位亲历打捞工作的有关人员时,他们对打捞工作的全过程历历在目。

4月,古船打捞拉开帷幕

把沉船、文物及周围泥沙按照原状,固定在一个钢制沉井内,一次性吊浮起运,然后迁移到专为“南海Ⅰ号”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中。这是2006年6月国家文物局原则通过的《“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引起世界关注的创新。

2006年11月16日,“南海Ⅰ号”考古打捞合同签字仪式举行。2007年1月16日,“南海Ⅰ号”古沉船探摸工程船前往阳江,展开沉船探摸工作。由此,“南海Ⅰ号”考古打捞工程进入实施阶段。

打捞人员清楚地记得,去年12月25日,局里召开了“南海Ⅰ号”考古打捞动员会。2007年4月8日,肩负“南海Ⅰ号”古船打捞任务的“南天柱”、“穗救拖3”离开广州市小洲基地码头,前往阳江。备受海内外关注的“南海Ⅰ号”古船打捞工程正式拉开帷幕。

今年4月11日,潜水员用一天半的时间,将“南海Ⅰ号”的第一块凝结物打捞出水,打响了“南海Ⅰ号”打捞工程的第一炮,也对第一阶段清除凝结物的方法有了新的突破。

4月22日,施工人员克服种种困难,经过12天的艰苦奋战,不断创新施工工艺,终将“南海Ⅰ号”古船左右舷旁的凝结物全部清理完毕,提前3天完成第一阶段清理凝结物的工作。

4月24日,在水面16位施工人员的配合下,经过潜水员10个小时的努力,顺利将长35.7M、宽14.4M的钢结构框架放入水中并进行水下安装定位,使框架罩住整个“南海Ⅰ号”古船,为下一步沉井的定位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南海Ⅰ号”考古打捞钢沉井在小洲基地紧锣密鼓地制造。

相关报道:

南海一号仍有五大谜团待解

南海一号古船舱不排除有完整尸骨(组图)

专家解读古船打捞价值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张克侠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