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集结号” 寻访重庆版老兵“谷子地”
2010年01月08日 09:31《重庆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他曾五易墓地 最终与506名兄弟相伴长眠

据李继承介绍,安参谋长牺牲后,最初安葬在彭水县黄家坝兽防站原址。1950年春,12军大部队打完成都战役返回重庆,36师驻扎在巴县青木关。“部队首长派人到黄家坝,将安仲琨遗体启运到青木关。当年3月,安参谋长年逾花甲的父亲安洛举从河北赴渝,要求将儿子的遗骨运回老家。副军长肖永银出于与安仲琨深厚的感情,请求老人一定将儿子留在当地,接受政府、军队和人民的怀念。”这也符合民政部有关烈士属地管理的原则。

朝鲜战争爆发后,12军一部奉命入朝参战,36师则进驻涪陵地区剿匪,在涪陵成立军分区,师部驻涪陵,下辖的106团驻守南川、107团驻守彭水,108团驻守丰都。“部队出于对老首长的感情,将安仲琨的墓随军迁往涪陵棺山坡。因剿匪中不断有人牺牲,1951年,涪陵专区在部队驻地旁的公园内,修建了专区革命烈士纪念塔,安仲琨的遗骨随后迁入,与其他牺牲战友一道,合葬在塔下。1989年,涪陵地区革命烈士陵园建成,安仲琨遗骨又和其他战友的遗骨一起,迁入现烈士陵园,合葬在革命烈士纪念碑下。”

因前后迁葬5次,加上负责迁坟的老首长和知情者们调走的调走,过世的过世,60年后竟物是人非,使寻找安仲琨的下落异常艰难。“非常感谢重庆晚报坚持不懈地努力寻找,才使这位解放重庆的功臣,得以让更多的百姓知晓,也让烈士的亲属们得以慰藉。”

年仅34岁的安仲琨,已和36师为解放和保卫重庆牺牲的506名兄弟,安息涪陵。这一现实版的《集结号》,恰如烈士陵园中一首诗所述:

长江相伴堡子城,

咆哮乌江哭忠魂,

要问诸君何所去,

三峡平湖映涪陵……

英雄不朽,忠魂安息!

(记者 冉启虎 张卫 毕克 /文·图)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1950年   安仲琨   36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冉启虎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