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赵氏孤儿”的故事里看到了忠义,也有人说,希望它能够尊重历史,还原一段血腥、阴暗的宫廷阴谋……看似截然相反,其实殊途同归,都在执着于道德批判和对个体命运的戏剧化拨弄,就普通人而言,已不辜负这个故事了,可若要深挖它的背后,这些想法恐怕仅仅才开了个头儿……
 
 

赵氏孤儿:人们乐于相信的“忠义”故事并非真相

《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八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动地的情义和价值千金的忠诚,让这个故事受到了古今中外观众的追捧。在其中,大家找到了久违的“坚持”和“温暖”,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抚慰,也总是执拗地相信这就应该是事实的真相。然而,历史真的会有如此多情吗?历史上的赵氏孤儿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成为孤儿的?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故事关乎正义和忠诚吗? 【详细】

 

电影中的屠岸贾

京剧中的赵盾

现存史料中仅《史记·赵世家》言屠岸贾是专擅国政的权臣,但记载晋国事甚详的《左传》及《史记·晋世家》中从未有过他的事迹,就是《赵世家》与《韩世家》中除其“灭赵氏”一事外,也不再见有他的踪迹。实际上,灭赵氏前后的晋国正卿为栾书,其余有可能执政的诸卿中也不见屠岸贾的名字。 【详细】
按照《史记·赵世家》说法,屠岸贾陷害赵家,罪名就是他们曾经杀死了晋灵公。但是亲手杀死灵公的是赵穿,而赵旃是赵穿的亲儿子,按照这个逻辑,赵旃无疑是罪魁祸首后人,但是在《赵世家》中,被杀的却没有这个主犯后代,只有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这无论如何都不合常理和逻辑。【详细】
学者考证,从晋景公十一年“郤克将中军,士燮佐上军,栾书将下军”的将帅重新排列看,赵朔之职已由下军副帅栾书接替,中军元帅和诸军将佐既是一定权力的拥有者,也是地位象征。故一般除了升迁或死亡外,很少因其他原因予以更换。由此可知,赵朔此时已死,如何能再死于“下宫之难”?【详细】
 

调查

1.您认为“赵氏孤儿”的故事是否是历史真实?
是。
不是。
这不重要,我乐于相信。
2.您认为导致赵氏灭门的原因是什么?
赵庄姬通奸败露后的歇斯底里。
晋国其他家族埋藏已久的嫉妒。
赵氏家族的权势引来国君忌惮。
赵氏在执政时作恶多端的报应。
3.您如何看待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与“忠臣烈士”并存的矛盾状态?
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春秋社会不同阶层有不同规则。
春秋道德水平高,偶尔出坏人。
好人都是劳动人民,不是贵族。
说不清。
4.您认为春秋时代强调“礼义廉耻”的目的是什么?
用礼义道德来约束人们的内心。
麻醉下层受压迫人民反抗意识。
礼义是制度体系,以分配权利。
礼义廉耻是普世价值,不该变。
说不清。
5.您认为“礼义廉耻”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礼义廉耻一体,是一套内在道德。
礼义廉耻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欺骗。
礼义是上层政治秩序,廉耻是士的职业道德。
礼义是文化体系统称,廉耻是全民道德规范。
说不清。
6.您认为等级制度下的秩序规范,能否称为正义?
不能,人生而平等,没理由被强迫。
能,社会分配总需要适应社会背景。
不能,正义的基础是阶级立场所在。
能,出于正义考虑的秩序,应尊重。
说不清。
用户信息  
性别  
月收入  
 
 
 

灭门案导火索:赵氏孤儿生母奸夫被逐 一怒屠灭全家

失去情人的赵庄姬一直恼怒赵同、赵括将赵婴齐放逐,她也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把账都算在了赵氏的头上,可是她没想到自己咋说也是赵家的媳妇。赵庄姬联合了对赵氏有积怨的栾氏、郤氏,共同对付赵氏。几股势力在晋景公面前轮番诬陷赵同和赵括要谋反。晋景公信以为真,杀死了赵同、赵括。晋国的公卿大夫们因为赵盾的专权多对赵家不满,所以大多保持中立。最终,赵氏的田宅封地也被夺走。【详细】

 
 

赵庄姬通奸导致赵氏灭族?“下宫之难”仍有隐情

赵庄姬为晋公室之女,与晋景公关系密切,因而她确实具有向景公进言的便利身份。但她所言“原、屏将为乱”并无具体事实。而且就在鲁成公六年赵同、赵括还参加了晋楚桑隧之役,并积极主战,为晋国争夺霸权尽力。时隔一年,晋景公就因赵庄姬空洞无物的一语而痛下杀手,族灭赵氏,似乎不近情理。它反而使人坚信晋景公之举别有深意,“孟姬之谗”只是他利用的一个借口而已。那么,赵氏遭受“族灭之祸”的原因到底何在呢?【详细】

 
忠臣不忠:
赵盾弑一君立二君 权倾朝野

杀了灵公的赵盾,既然做不了“忠臣”,干脆就做了强臣。而且,他的行为也并没有引起任何一个实力派家族的异议。此后,赵盾又派亲手杀死国君的赵穿到洛阳接灵公的叔叔——公子黑臀回来做国君,是为晋成公——似乎在对全国臣民说:看,赵穿把咱们的一个东西打碎了,我又责成他给咱赔了一个,扯平了。现在的赵盾比14年前是大不相同了,他再也不用担心新来的国君给自己带来任何威胁。【详细】

遗祸子孙:
一门三卿遭其他大世族嫉恨

赵氏势力的膨胀,未免为其他卿族所侧目,尤其是受到栾、郤二氏的嫉视。栾氏与郤氏皆属姬姓,虽与晋国公室血缘疏远,却是旧时晋国公室支系的后裔。赵盾去世之后,郤栾二氏逐渐在政治上占据上风。赵氏虽然一门三卿,却无人为晋国主要执政者。若是赵氏不自检点,就极易与执政的栾、郤二氏发生冲突。果然,当赵庄姬向景公诬告“原、屏将为乱”时,栾、郤二氏便乘机为之出具假证,以图挤垮赵氏。【详细】

家族内讧:
赵氏家族分裂葬送晋国霸业

对于晋国军队来说,邲之战中面对一代雄主的楚庄王,只要看看这种乌烟瘴气混乱不堪的形势,就知道战争的结局了。这是晋军的悲哀。但是在晋军中,最悲哀的要算赵家人了:参战的同族叔侄五个人,居然分散在全部三个派别之中,家族斗争的经验表明,这种情况的出现对整个家族是极端危险的。而战争的结果毫无悬念,在各个派别中捣乱的赵氏叔侄将晋国几代人鲜血换来的霸权葬送在了楚庄王的车轮之下。【详细】

 
 

程婴救孤:道德传奇凸显斗争胜利者的“正义”形象

“赵氏孤儿”故事在赵国史书里面的“演义”,无疑是出于战国时代已经独立立国的赵国人对祖先事迹的掩饰与美化。试想,赵国国君的直系祖先、老祖母赵庄姬与自己的旁系祖先赵婴通奸,这说出去无论如何是祖先的耻辱、也是自己的耻辱,但是赵氏的那场劫难是无法抹杀的,于是就把一切责任推到了一个“屠岸贾”的人的头上。而当时政治的真相,却远没有道德和温情栖身的空间,有的只是淋漓的鲜血和纯粹的力量博弈。 【详细】

 
赵氏人物谱
 

赵氏奠基人:一直让权让利的赵衰

检点赵衰的履历,赵衰除了对晋文公的忠诚无可质疑、以及在文化修养上可圈可点之外,并没有表现出令人钦佩的文韬武略。但是我们看到赵衰先生的官职仍然在不断的升迁,并且给儿子打下了雄厚的发展基础,可见他必然也有一手绝的,而且是别人所不具备的。赵衰的特长在于“让”,官场争斗,其核心无非是权、利两个字,把这些不断让给别人,自然自己可以赚得人缘,考察文公时期关于赵衰的记载,可以发现我们的赵老先生几乎是只在、一直地在、并且似乎是乐此不疲地在“让”。【详细】

赵盾:权势超越君主  

以两个季节的太阳比喻赵氏父子的,是晋文公名臣狐偃之子贾季,他说赵衰是冬天的太阳,赵盾则是夏天的太阳。这个比喻我们是完全可以采信的。冬天的太阳温和而微弱,人们盼望他的光顾而总觉其不够;夏天的太阳炙热,使人畏避。对于赵氏来说,冬天刚刚过去就来了个夏天,似乎不合时令,这对赵氏自身是吉是凶?可真不是一件好说的事情。【详细】

赵朔:神秘的失踪者  

由于赵朔的年轻、辈分低以至于权威不足,他还不能说服、更不能强令自己的两个叔叔与自己保持一致的立场,似乎只有小叔叔赵婴表现出明智而没有出来反对,又由于赵朔的英年早逝,导致赵同、赵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导致前583年家族的灾难。【详细】

赵同、赵括:灭族罪魁祸首  

他们似乎在坚持赵盾生前的立场,即紧密团结先氏(所以支持先縠的立场)、郤氏,疏远荀林父,敌视、排挤栾氏、胥氏。但他们不考察赵盾死后自己家族实力下降的现实,以及其他家族发展的最新动态,依然坚持赵盾时期的老立场、老方针,无疑是非常不明智的。【详细】

 
 

赵氏兴衰:化家为国 靠的不是道德是权谋

由第一代为晋国国君驾车的赵夙直到名列战国七雄的赵国国王,赵氏家族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这个过程中,赵氏有进有退,反而避开了一些最容易招致祸难的时期和事件,成为晋国十余个轮番主掌国政的大家族中仅存的三家之一。而造成这个结果的,并不是程婴这样虚构义士的忠义和史书上历代家主经过刻意粉饰的累累圣德,而是在符合“礼义”这一游戏规则前提下,赵氏家族低调狠辣的权谋运作。这没有神话动听,却恰是历史的真实。【详细】

 
 

贵族社会:礼义是一整套用于统治的精英规范

先秦社会重礼,其实质是借助对传统道德风尚的提倡,维持既定的社会秩序。出于自身的利益,贵族不仅把道德归结为礼义的范畴,而且又通过对道德礼义的认同,构建自身的贵族属性标志,德也被抽象为贵族属性的特征。实在世界历史上,一些早期社会大多是划分为等级的。因为等级划分使人们的地位及权益规定明确,如此形成的社会结构简单稳定,易于统治,便于管理,因而与国家发展早期的水平相适应。【详细】

 
 

礼义规则:并不排斥权谋 只是贵族基于环境的妥协共识

以德攻伐、以德主盟、以德守国,是春秋时代普遍接受的观念,即以德治国的政治伦理观念,其中“德”都是作为手段而不是作为目的本身被言说的。以德治国的观念及政治模式的盛行是与贵族们的生存处境密切相关的,作为一种客观的秩序,春秋时代的礼义等“德”与我们所熟悉的“道德”这种纯意识概念有很的不同,因此,春秋时代的上层政治精英的“礼义”规范并不排斥权谋,只要符合“规则”,很多不道德的事情是能够被上层社会接受的。【详细】

 
凤凰博报 观点独到
 

许戈辉:原著中程婴是士,是大忠大义的英雄,但在您的版本里他是一个苟且求生的草民。他不情愿地被卷进大时代里,成就一件大事。陈氏版本的程婴是被动的,他“被牺牲”了。为什么做这样的改编,难道您不是基于对“士”精神的崇尚才拍这个电影的吗?【详细】

陈凯歌认为自己拍得是仁义礼智信  

陈凯歌:我本质上还是认同礼义仁智信这些东西,是中国人多少年总结出来的,不是偶然发生的,礼义仁智信我觉得他是给中国人立规矩的,你应该怎么做人,但是这个社会契约在今天被粉碎了。【详细】

赵氏孤儿中的仇恨  

为什么中国人的骨子里带着这么深的仇恨?屡见不鲜的是一方假借正义之名,向另一方公然施暴。人们的这种仇恨是被刻意培养出来的,因为培养仇恨比培养爱更容易,仇恨更具有毁灭性,而这种毁灭性是可以加以利用的。 【详细】

赵氏孤儿故事很俗  

我们并不能够要求古人有现代思想,但现代人拍古代电影,最终还是为了拍给现代人看的,这程婴如此愚忠,现代人难以和他产生共鸣。在程婴把自己的孩子献出去的同时,程婴的行为就和现代人的思想产生了一道鸿沟。【详细】

 
 

春秋世族的兴亡:上层人士争斗血腥残忍 家臣忠诚度影响结局

纵观春秋历史,既有破家成仁的义士义举,也有尔虞我诈的弑君血案,以伦常而论,无比纠结。这情形,颇有令人无所适从之感,但若将这种种事件贯穿起来就会发现,忠臣烈士多为“士”,乱臣贼子不少“大夫”,其中又以世族高门在道德上尤为混乱,如“赵氏孤儿”所在的赵氏,两次灭门危机都是由内部而起,而其家臣却甚忠,董安于告赵鞅先备难,后又为防知氏发难、安定赵氏而自尽。而这种现象,恰恰折射出春秋特殊的“礼义廉耻”观。【详细】

士是职业:
血统虽为基础 前途仍需能力

当时社会主要的资源(权力、财富和名望)基本上都是控制在世族手中的。世族的建立,尤其是其发展壮大,虽然还是要有赖于个人及子孙的德行、才干和机遇,但无论个人贤否,家族血统都是上升的第一要件。有限的选举是隔离的,分别发生在大夫与士阶层的内部,供个人选择的余地相当之少。【详细】

职业精神:
自省不是目的 适应才是关键

耻感思想是儒家道德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对西周、春秋贵族精神的具象解读。《论语》498章中,与耻感有关的即有58章。“士”作为儒家道德哲学理想人格的基本层次,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有耻”。“耻”兼摄了“荣”和“辱”两个侧面,其中“荣”才是更本质的内容。也可理解为合乎规则的追求。【详细】

职业道德:
无论上层如何 下级对上负责

家臣始终应当忠心为家主做事,不得有其他任何想法。作为卿大夫来讲,他们绝对不愿意看到也绝对不容忍家臣叛主,因为背叛就意味着卿大夫的权力和地位受到威胁与挑战。传统的家臣就认为自己应该守本分,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国。正如叔孙氏的家臣司马鼠戾所言:“我,家臣也,不敢知国。”【详细】

 

春秋“士”的心态:近乎凝固的社会令居下者不觉得不幸

居上者有其先辈作为征服者或优胜者的某种才能的遗传,以及附着于传统之上的权威,且他们又深谙等级隔离,以绝觊觎之望的致治之理。一般来说,只有兼具上升之才和上升之欲,同时又处在隐约露出上升机会的时代的人们,才最易在内心生发痛苦(春秋时代的士阶层最有这种可能),而如果人对某事决无希望,则可能会把对幸福的追求转向其他方面,甚至根本就不动此念,于是在现代人看来十分严重的不幸,却可能不曾被当时的不幸者感觉严重,甚至根本不觉得不幸。【详细】

 
赵氏孤儿故事“美容”史
 

赵氏孤儿的故事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需要,除了人物的名字,故事和最初的历史记载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连春秋时代的背景也可撤除,因为它已经和春秋、和“士”的时代脱钩了,剩下的只是包含着教育的故事而已。【详细】

《史记·赵世家》写传奇  

在《赵世家》中,司马迁把它传奇化了,删除庄姬和赵婴私通情节,添加了屠岸贾这一导致赵氏家族灭门的重要人物,还明确赵武为赵朔之子,增加了托孤、救孤、抚孤、复仇的故事情节,强调的是大节大义。【详细】

元朝杂剧怀宋帝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被广泛流传。文天祥曾在诗中写道:“祖逖关河志,程婴社稷功”,“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存赵孤”更成为当时一些忠于宋室的失意文人的口号,用来表达他们的恋宋之情。【详细】

伏尔泰在法改编  

伏尔泰对《中国孤儿》之改笔,正是透过剧中几个中国人的嘴巴向欧洲人宣扬启蒙时代的精神。《赵氏孤儿》是对君主、家族的义与对亲子之爱的冲突,《中国孤儿》里,伊达美发乎自然的亲子之爱和夫妻之情化解了冲突。【详细】

话剧中复仇也被改掉  

2003年4月,田沁鑫和林兆华不约而同选择了《赵氏孤儿》,把它改成话剧搬上舞台。这两个话剧版本有意淡化了孤儿复仇的主题,取而代之的是人在政治斗争和命运漩涡当中无奈的挣扎、反抗和思考。【详细】

古罗马民主象征:元老院

东方王权象征:殷墟

田字格里的“耻”字

分配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涉及的广度与深度远远超出收入的分配,关系到各种社会基本资源在人与人之间、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分配,所以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国家大法的主要内容。而基于目的正义的考虑而出现的“礼义差等”的不平等分配方式,本质上也是古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就如“民主”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一样。【详细】
应当肯定的是,无论是礼义差等,还是契约平等,都是出于正义的考虑,而非简单地出于私己利益包括阶级利益。一个人类共同体总是由不同的、对立的、甚至冲突的成分所构成的。如何以社会基本制度(立法)的形式兼顾各方利益并制止各种成分为了私利而进行的毁灭性争夺,对于共同体的存在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正义”这种价值,其目标正是各种社会成分之间适当的边界或“度”。【详细】
人们的生存,是要靠社会的有序化作保障的,而当人们把生存的希望全寄于忠和义的时候,其所依靠的就不是社会的有序化,而是转向对社会个体依赖,换言之,是对社会生存保障的绝望。当人们绝望于社会而只能依靠个人的时候,其间的关系就只能是忠和义!因为忠义不是对全社会负责,而是对个人负责,大而言之是为某个团体负责。所以,这就决定了个人的品格和行为中的游民本质。【详细】
礼义差等所体现的是整体本位。虽然“立法者”似乎是士,但真正拥有立法权力的只有君主,所以士进行“立法”的立场只能是君主。而契约平等的“立法家”是在向个人进言,因为现代民主社会的真正在进行立法的是个人或众多的个人。这种差异使得不同对象条件下面临不同选择,在实际上的等级社会强调“契约平等”,先进性自不待言,适应环境的实际意义却未必确定。【详细】
 
凤凰网独家视频·专访陈凯歌
 

陈凯歌:现实环境逼迫人不得不苟且

 

陈凯歌:
如果是程婴主动献出孩子,就有点反人类。

 

陈凯歌:
电影里,程婴给了赵氏孤儿非常健全的人格。

 

陈凯歌:程婴的忍是为了不忍,最终战胜了暴力。

 
自《赵氏孤儿》而起的话题,说到此处,已经显得离题万里。事实上,太史公当年引入这个情节跌宕的故事,本意可能也不过是奖掖忠臣烈士,有益风化,心里是否将它当真,却还是个未知数。但一个虚构的故事被人们笃信千年,原因何在?依笔者浅见,恐怕根子还在这个“无序”上,世卿世禄的贵族们还能想着定些规矩维持社会“正义”,在众多高唱“忠义”的后代王朝,却总是在“有序无序”间寻租所需,秩序既不可得,“正义”又从何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