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有机会回到古代,可能会很尴尬的发现,在2000年的时间里,尽管我们的生活习惯、衣着、通讯方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中国人人性中恶的一面、阴暗的一面却似乎始终没有改变。而且,我们曾经领先全世界的政府慈善体系和民间慈善组织,反倒隐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文化中曾作为“人性之恶”制动阀的东西已然消失,而西方文化中类似的东西我们还没有学会,纠结中,时代病始终无从自愈……
 
 

古代西方对待残疾人多残酷:古希腊立法消灭畸形儿

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认为:国家强大有赖于其公民的先天体质。因此,他们制定法律,消灭那些将来不能做出贡献的幼儿。如何看待孩子的抚养或遗弃,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让我们制定一个法律来消灭畸形儿。”在古罗马,许多盲的男孩成为乞丐或纤夫;盲的女孩沦为妓女;而智力缺陷的人则被当作奴隶被人贩卖,有的也成了乞丐。基本上,在19世纪以前,西方大多数残疾人生活在黑暗与痛苦之中,他们绝大多数没有职业,没有经济来源,社会交往被限制,并很少得到宗教的慰藉。不过,这种情形除早期外,根源还在于宗教的解释,即他们被看成是邪恶的化身。这种心态,在印度也同样存在。【详细】

 
残忍的“采生折割”之一:
活人被披熊皮制成“人熊”

乾隆辛巳(1761),苏州虎丘市上有丐,挈狗熊以俱。狗熊大如川马,箭毛森立,能作字吟诗,而不能言。往观者施一钱,许观之。以素纸求书,则大书唐诗一首,酬以百钱。一日,丐外出,狗熊独居。人又往,与纸求写,熊写云:我长沙乡训蒙人,姓金,名汝利,少时被此丐与其伙捉我去,先以哑药灌我,遂不能言。先畜一狗熊在家,将我剥衣捆住,浑身用针刺亡,势血淋漓,趁血热时,即杀狗熊,剥其皮,包于我身,人血狗血相胶粘,永不脱,用铁链锁以骗人,今赚钱数万贯矣。 【详细】

残忍的“采生折割”之二:
伤害他人身体造成残疾牟利

光绪丁丑(1877)九月,扬州城中之教场,有山东人张设布围,任人入览以赚钱者。其中有奇形人五,一男子上体如常人,而两腿皆软,右有筋无骨者,有人抱其上体而旋转之,如绞索然。一男子胸间伏一婴儿,皮肉合而为一,五官四体悉具,能运动言语。一男子右臂仅五六寸,右手小如钱,而左臂长过膝,左手大如蒲葵扇。一男子脐大于杯,能吸淡巴菰(即烟草),以管入脐中,则烟入口出。一女子双足纤小,两乳高耸,而颔下虬髯如戟。于是观者甚众。谓是采生折割者流,逐之出境。【详细】

残忍的“采生折割”之三:
将孩子放入大缸致四肢萎缩

一个乞丐用拐来的儿童做成一个畸形的大头人。这乞丐先买来一个大缸,恰好把孩子装进去,脑袋露在外面,在缸的下敲去一大块,作排泄用。孩子在里面动弹不得,过几年把交缸砸破。孩子只长脑袋不长身子,活脱脱一个大头宝宝,因为四肢不能活动,完全萎缩了,胳膊腿软得像棉花,可以随意摆布。如引怪物,带到哪里,都会引来一大堆好奇的围观者。就是抓住也没招,他一口咬定孩子是他的,人生下来就这模样。“采生折割”是乞丐行为中的极端,它的残忍凶恶是反人道的。【详细】

 
相关专题:解救智障奴工
 

十余名工人(其中8人为智障人)三四年来在新疆托克逊县的黑工厂遭遇非人待遇。干活如牛马、吃饭与狗同锅。【详细】

调查

1.你之前知不知道古代东西方对残疾人的血腥摧残?
知道
不知道
2.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古代人对残疾人的野蛮行径?
经济压力,物质条件不足以供养
人性本恶,人类总痴迷原始杀戮
思想愚昧,认为残疾是天谴惩罚
群体观念,对圈子之外天然排斥
说不清
3.你认为古今对比下,对弱势群体的照顾是进步还是退步了?
进步了,理念翻天覆地,手段更先进
退步了,覆盖程度和关怀还不如古代
进步了,弱势群体法律地位大幅上升
退步了,古代还允许民间慈善介入
没变化,政府管慈善,本质一样
4.你认为对弱势群体的制度性保障进步靠什么推进?
少数精英的人性关怀共识
多数人仅限于情感的支持
道德使命感激发下的群体争取
国家认识到应该在此有所进步
首先应反省每个人的丛林心态
 
 
 

中国2000年依然是宗法社会 圈子内外泾渭分明

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它是宗法社会。虽然在两千多年中,宗法制度和宗法原则有所变迁。从先秦到两汉一个样,再到隋唐,宗法又变了一个样。隋唐以后宋代到现在又是一个样。但是宗法精神没有变。宗法精神就是把人按照血统,按照亲缘和地缘关系组织在一起,然后由大家长统治。宗法网络对于个体有双重作用,既有保护作用,又有控制作用。所以说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宗法制度。作为一个组织制度,虽然有行政制度,但是它的行政制度是依附于宗法制度的。【详细】

 

中国传统社会下的大家族

农业社会大家族一般聚居

随着自治联合体的出现,作为维持宗族社会这一自治组织运转的行为规范,礼解决了基层宗族社会内部包括血缘关系、经济关系在内的几乎所有社会关系的冲突和协调,涵盖了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生产、生活等各方面,不但包括了诺思所说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中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文化传承等因素,而且还涵盖了诺思意义上正式制度安排中全部经济合约和大部分法律合约的内容。 【详细】
这种以宗法关系为基础的家国同构模式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社会秩序的基础,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促使了“特权”和“裙带”思想的产生,也促使了中国浓厚的人情文化的形成,这正是腐败产生的重要原因。 【详细】
“圈”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一伙人为了混口饭吃而蜷缩在一起。在现代社会,信息就是资源,而圈子就是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库。有这么一种说法:“想成功,一定要想办法加入一个好的圈子。”因为我们的成长、生活、职业乃至人生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自己也会帮助别人,彼此之间甚至构成“利益共同体”,圈子成为最好的资源调配场所。 【详细】
 
凤凰博报·解读
 

选择性凶残与孱头式勇猛

男人殴打女人,成人殴打孩子,青壮凌辱老人,与权力者随意处置普通人,强势集团任意抢夺弱势群体,以及大国欺凌弱小的国家,具有深刻的同构关系。我不知道,力量的迷信作为国家、集团行为,与作为社会、社会成员的行为,两者之间谁先谁后,至少两者在逻辑层面可以顺畅地转换。当人们普遍崇信社会达尔文主义时,国家之间的丛林法则顺理成章;当力量崇拜成了一种民族和国家信仰时,也很容易使社会出现欺凌弱者的日常现象。 【详细】

 

物质时代 心何以安?

然而,确认了利益的正当存在,肯定了个人发展的合理性,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又要进入到一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功利主义时代?及至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那一套侵略性生存竞争观念,也要再度被奉为圭臬?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详细】

 
 
 

唐宋两代已建立起世界领先的政府救助体制

宋代继承唐制,设立了多种形式的收养残疾人等的居养机构,主要有安济坊、居养坊、福田院和慈幼局等。宋代的居养制度从近亲收养到乡里安恤、村坊安养,再到专门机构收养,制度和设施之完善非前代可比。宋代的居养组织职能也更加齐全,有供给粮食,提供衣服,配置医药,还有额外的金银钱币的补助,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受益程度也较前代有大幅度的提高,为后代社会福利机构所效仿。两宋时期的居养方式在当时世界范围也是最优越的。【详细】

 
 
 

元代收养救助制度:残疾人定期可得粮食和免费医疗

在我国历史中,元朝往往给人以统治残暴的印象。然而事实上,在定鼎天下之后,元王朝一样会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倡导统治者实行仁政、扶弱济贫、尊老爱幼的影响。元代专门救助收养鳏寡孤独废疾等弱势群体的官方机构为养济院(又称孤老院、济众院)。养济院的处所为官房,没有官房的由官方营建。被收养者可以定期得到一定数量的粮食、柴薪、衣服等生活物品,享受到官方免费提供的医疗保障,死后官方负责安葬,皇帝还不定期地给予他们特殊的物质赏赐。 【详细】

 
 

明代养济院数量规模均超前代 号称不限人数仍无法收尽

明代由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倡导,使各种“养济院”的数量与规模都超过了前朝各代,但即使如此,养济院在收养人员的条件、名额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从洪武至嘉靖年间,明政府对各地养济院收养孤老残疾虽然不限以人数,可是,实际上各地并不能将当地贫老残疾之人尽数收养,真正能够入院的,是很有限的。其入院人数之多寡,与其说是取决于当地贫老残疾人之数量,不如说是取决于当时府、州、县地方官对贫老残疾人之态度。万历年间,迫于财政困难,各地不得不对养济院收养名额加以限制。而这种限制不是建立在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基础上,而依据地方财政状况来确定的。 【详细】

 
浅议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
 

清明上河图局部

保障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多种渠道,由多个投入主体来兴办的:一是政府行为,即政府给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员提供最低社会生活保障。如《周礼》中讲的“荒政十二策”即是政府在应付突如其来的灾害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详细】

保障范围:弃婴养育  

因生计所迫,父母不能养育子女以至弃之路旁,古来常有。自宋代设立慈幼局、婴儿局后,历代全婴堂、育婴堂之设史不绝书。清朝雍正皇帝曾亲书《育婴堂碑文》,要求将广渠门内的育婴堂规制加以完善,号召士庶“捐资为善”,并决定向全国推广。【详细】

保障范围:助学济困  

举取士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学而优则仕也是举子们梦寐以求的人生幸事。但因为家境贫穷而辍学的优秀者,也不在少数。如何救助这些贫困学子,政府与社会都非常关注。宋元以后,政府备有学田、膏火田等公产收入作为膳廪支持。【详细】

保障范围:贫病救治  

无钱治病,是穷人的共同遭遇。政府和社会各界如何去拯救这些贫病者,实是从佛教寺院的善业中得到启发的。自北宋政府大力兴办义诊慈善机构后,至南宋蔚然成风,并作为地方官员重要善政加以鼓励。【详细】

 
 

古代民间赈灾组织:士绅与宗教团体是慈善组织的主体

宗教团体宗教往往以积德劝善作为箴言,并辅之以因缘果报来劝化百姓,因而当面临大的自然灾害之时,宗教团体就会祈福禳灾,并采取具体行动积极投入到地方赈灾活动中来。早在佛教传入的早期,佛寺就以施粥的方式来济贫赈灾。地方士绅士绅作为地方社会的精英阶层,不仅在文化上具有优势,而且拥有相当的财富。地方士绅在很早的时候就积极投身到地方公益事业之中。明清以后,地方士绅的赈济活动就越发增多,在江南地区还形成了特定的慈善团体与民间慈善组织。 【详细】

 
 

明清时期已经固定化和严密化的民间慈善组织

慈善组织历来具有施善和教化的双重功能,育德振民是传统善政的主要目标和职责。就施善而言,其内涵也处在不断拓展与变化之中,这种拓展又蕴含两个层面,一是就整体慈善组织而言,二是就单个组织而言。明清时期,地处太湖流域的杭嘉湖三府商品经济日趋繁荣,社会变迁加剧,萌生了大量慈善组织,并呈现功能拓展、主体多元、地域延伸、兼具传统和近代的两重性等多重特征。以慈善组织为代表的社会团体的大量涌现,说明了社会民间力量在公域中的地位与扩张。 【详细】

 
 

民国时的民间慈善:慈善家群体形成、多样化慈善组织

民国慈善业总括而言,即有慈善救济和慈善教育两大类。慈善救济包括以济贫助困、赈灾救荒等善举,慈善教育则是开办习艺所、贫儿院、慈幼院等机构,注重教养兼施。与传统善举相比,慈善家群体的形成、多样化的慈善组织、多层化的慈善道德、广阔的救济区域、先进的救济运作手段和广泛的经费来源等成为近代慈善事业十分显著的特征。 【详细】

 
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救济
 

时至今日,若非近年来夫马进和梁其姿等历史学家戮力钩沉,世人恐怕已无从知道,离我们并不算太远的过去,中国社会还曾有相当发达的民间社会救济事业,也难以了解,我们曾经还有这样一个传统遗失在历史的隧道中。【详细】

官赈之不足与灵活有效的乡赈  

值得称道的是,当时的官府为了打消绅民善款被官吏贪污的顾虑,避免影响绅民开展救灾的积极性,往往都会授意民间社会自行开展救济活动,即由当时素有威望的士绅来董理赈务,不假胥吏之手。这样的民间赈济显然能够起到弥补官赈之不足,真正造福于灾民的效果。【详细】

跨地域的“义赈”  

由江南士绅前往北方地区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则是前所未见的。协赈公所突破了善堂仅仅关注本地域的视野局限,是一种面向整个社会的新型的社会救济组织。在救济活动中,民间救济在社会组织上独立于国家荒政体制外。 【详细】

民间救济的组织化与制度化  

民间社会救济的组织化和制度化趋向还体现在当时大量的义仓和义庄的兴起。义仓和义庄都不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事物,但均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中后期以后,得到极大的发展。【详细】

 
 

20世纪初德国经济崛起 为何改革社会保障比英国还积极?

20世纪初期,德国的生铁产量就已经超过英国了。此时,美国和德国已经成为了英国最大的竞争对手,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地位已经不保了。在这样的经济支持下德国先出台立法就不足为奇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既是为增进人民福利的措施,亦是统治阶级内部各个集团利益争斗的产物。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德意志帝国谋求世界霸权地位的目标稳定了国内局势。德国更将社会保险立法看作是“一种消灭革命的投资”。 【详细】

 
 

日本经济崛起后 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被忽略的后果是动荡

近20年来,日本遭遇到空前的不景气,民众更不满的是在这个不景气的过程中,日本简直是没有一个基本像样的社会保障或者社会福利制度,一点都没有。造成这个后果的是日本的战后经济制度,一个资本主义倾向非常浓烈的一个制度,更多视企业的发展,或者是特别大企业的发展,相对忽略劳工。因此,日本的社会保障被个人与企业一体的终身雇佣制所淹没,然而,上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终身雇佣制普遍解体,原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详细】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方式的镜鉴:劳动者成为奴隶而不自知 更不知争取

战后的日本利用建设公共事业谋求私利的大型贪污体系已形成……这个体系的本质是权力再生产和利益分配。另一方面,诺尔马·菲尔德指出:战后日本是为经济增长而增长的典型社会。即使不是故意的,这样的社会必然导致无视国民的福利,而且根本地阻碍了认真理解和讨论生活条件的可能性。另外,日本出于维持增长的需要,对效率和生产率的追求已达到近乎病态的地步,这就把普通劳动者逼入成为俎上之肉的窘境,他们成了公司的终生奴隶,尽管当时他们并不这么认为。 【详细】

 
他山之石
 

20世纪初,美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一边奠定着它日后超级大国的基础,一边让自己社会的底层民众在贫困和无尊严的状态下挣扎,以上便是当时使用童工的图片。【详细】

三本书改写美国食品安全  

卫生是食品安全最直观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今天的中国人每天向食品投去怀疑眼光的时候,可曾想到美国在进入大工业化食品生产之初,也曾经历过一段非常不光彩的历史?在美国食品安全一百年来走过的路中,三本书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的出版引起巨大的社会舆论,推动了美国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促成美国食品安全状况不断迈上新台阶。【详细】

1911年一场高楼火灾改变美国  

1911年3月26日《纽约时报》头版头条的标题特别的长,有24个单词:“141名男女工人死于内衣厂大火;被困华盛顿广场大楼高层;街上尸横遍地;楼内堆尸如山”。这场发生在人们的眼前,被众多纽约人目击的大火唤醒了纽约的良心,也震动了全美国,并且引发了后来一连串社会改革。尽管罗斯福在20年后才上台,可是罗斯福政府的劳工部长后来说,1911年3月25日,“新政从这一天就已经开始了”。三角内衣厂的这场大火被称为“改变了美国的大火灾”。三角工厂的事件后来被写进美国高中历史教材中,生命的价值重于财富。 【详细】

天演论

社会达尔文主义创始人斯宾塞

五四运动

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之中,所竞争的不仅是生存能力,而且是压倒别人的权力意志:“人生不是求生存,乃是求权力,支配人生一切的,不是生存意志,乃是权力意志。”当传统的制度与文化礼崩乐坏,没有什么客观的价值可以依傍的时候,个人的意志便超越伦理和知性分外突出。尼采的权力意志人格,一反儒者的柔弱仁慈,具有强烈的企图心、扩张性和好斗力,便是一种“兽性主义”。【详细】
进化论进入中国,乃是一场颠覆性的思想革命。在梁启超看来,18 世纪流行的是卢梭的天赋人权说,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等到19 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出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强者才有生存的权利,弱者只能沦落为被奴役的命运。这种赤裸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并非达尔文的本意,也非斯宾塞的真旨,更为赫胥黎所反对,其源头为日本,来自于日本明治时期思想家加藤弘之。【详细】
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介绍达尔文的社会进化论,一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近代知识分子信奉的信条,鲁迅、毛泽东都是“严复迷”,毛泽东更由进化论的理念出发,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说法。社会达尔文主义与中国古代的“霸道”思想极为吻合,很快成为改造“启蒙”思想的催化剂。【详细】
那个气氛跟感觉就是在今天中国弥漫在社会各个阶层的某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我们,似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变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信徒,都非常相信我们按照一条发展的道路走,走下去,如果你该强大,你该成为帝国主义,那也是没办法的事。这个叫做优胜劣败。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观念本来是很不中国的,它到底是怎么中国化,又怎么传到中国来的呢?【详细】
 
解读达尔文
 

达尔文在中国的命运

达尔文在中国的传布,不是因为其关于生物进化的科学,而是因为其作品中的“物种灭绝”和“物种竞争”理论。在中国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存在着一条清晰的对达尔文的“误读之线”。一百年误读,二百年孤独,这是达尔文在中国的命运 【详细】

 

达尔文理论在中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我国学者最初对达尔文理论的接受与认识,恰恰带有浓厚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天演论》是我国最早介绍进化论的读物,1898年由严复用文言文翻译出版。 【详细】

 
关于弱势群体的话题,更像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关于两千年来变与不变的对话。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两千年前的祖先,绝不会知道什么叫普世价值,也不会知道什么叫天赋人权,但是他们懂得什么叫悲悯,懂得什么叫仁者爱人……不过,无论我们的祖先如何睿智,时代的幻化,早已令他们显得不合时宜。在这世界运转的逻辑变换之际,我们更该懂得的是:文明、权利,而不是自小就被灌输的“弱肉强食”,只要国人的思维内核是它,那么无论向“左”还是向“右”,前路对普通人都只意味着通向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