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父老乡亲的爱护
1972年,雷苏闽和5名知青结伴回南京探亲。
还没有“解放”的父亲在五七干校突然中风,军管会的人对雷苏闽的父亲比较照顾,连夜把他送到南京住院。父亲在家养病,母亲回来照顾他。
父亲建议雷苏闽去当兵。在当年,女孩子到部队医院当护士是令人羡慕的出路。
“(父亲)好像和(他的)战友联系过,让我去哪个部队当护士。我可不愿意,(因为)我不喜欢护士。从小,我就感觉(自己)怎么是个女孩子,要是个男孩子就好了。所以让我当护士,我不会干的。”雷苏闽说。
3个月后,雷苏闽回到大队,发现少了一大批知青,他们招工走了。大队把剩下的五六名知青集中到水利队,又过上了集体生活。
“我留下来属于最清净的,全走光了。我好像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好像自己能坚持下来比他们强,他们跑掉了。我们还是蛮强的,能坚持下来。但是这种坚持也有点儿……也不是底气很足的坚持,也是很无奈。”雷苏闽苦笑,“那时候朦朦胧胧的,也不知道有什么路可以走。也不是找门路走人,也不是等待机会,好像自己留下来,自我感觉蛮好的。”
上级派来一个阶级成分复查工作组。雷苏闽参加了工作组,她跟着去查成分,写材料。工作组组长说雷苏闽可以入党,他当入党介绍人,她干劲儿十足。
“但是后来呢,随着人越走越少,有时候感觉挺渺茫的,今后怎么办?”干活一累了,雷苏闽心里不是滋味。
1973年,大学招生。伊克昭盟有10个名额。
“我们这里有一个名额,我搞不清楚这个名额怎么会是我的了。我填了表,就去旗里参加考试。”雷苏闽考上了无锡轻工业学院,学习微生物工程专业,“上了3年零8个月,上4年算本科,就(差)两个月,学校让我们毕业,不算本科,后来算本科待遇。遗憾就在这儿。”
“想去哪儿?想到什么单位?”复出的父亲问雷苏闽。
雷苏闽听出父亲的语气,是想帮自己。但是她还是想发挥自己所学专业的专长,选择去了距离南京很远的农业部所属的一家农药厂。
因为离家太远,雷苏闽不久调回了南京工作。
“回想往事,我们不后悔!在内蒙古的经历使我们的青春变得丰富多彩,它是一笔精神财富,让我们终身受益;在内蒙古插队使我们有了第二故乡,故乡的父老乡亲对我们的爱护,让我们终身难忘;在内蒙古的共患难,使我们有了一批插友,大家之间的情谊,是后来任何时期的朋友都不能超越的,将陪伴我们一生。”雷苏闽说。(本文来源:北方新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张泊寒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