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乐雄教授谈中国远征军对二次大战战局的影响
2009年03月02日 15:59文汇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二、绝对制空权与第二次入缅作战胜利

1943年退入印度和云南境内的远征军经过整补和换上美式武器装备后,开始向缅北发动反攻。进入胡康河谷的中国驻印军不仅地面火力略占优势,而且在绝对制空权的掩护下,连战连捷。他们运用空中补给、空中运送伤员、远程空降,克服了地面后勤供应所无法克服的困难,避免了沿公路死板地平推的战法,轻松地渗透到日军侧翼后方,使日军防不胜防,在地面战斗中,空中打击使日军无法据守固定防御阵地。

在攻克日军第18师团司令部所在地孟关战斗中,新编22师团第11 4和第113团全体官兵,在优势空军和炮火以及各种自动火力的掩护下,从南北两方向向敌中心阵地夹击。首先将其外围据点一个一个摧毁、占领。孟关之战消灭了日军第18师团的主力。

密支那是日军缅北防御中枢。中国远征军新编30师和美军特种兵部队“加拉哈德”支队混编,利用空投补给,在大雨中轻装穿越崇山峻岭,行进20多天突然出现在密支那附近,在美军第10航空队猛烈轰炸的配合下,一举占领机场,第二天,新编30师第5团迅速空降在该机场,为而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新编第38师在攻克八莫时,采取以强大火力逐步推进的战术,美国空军协同新编第38师攻击。每天自早晨开始,先以空军轰炸,炮兵射击破坏,然后步兵在坦克配合下进占。

腾冲为滇西方面中国远征军反攻作战的目标。远征军在空军掩护下,只用一天时间即攻克腾冲之屏障来凤山。随后远征军进围腾冲,由于城池坚固,日军据守有险可凭。远征军以空军轮番轰炸,炸开十多处缺口,地面部队蜂拥杀入城内,除二三百人漏网外,日军几乎全军覆没。

回龙山之战是整个畹町战局的转折点,71军副军长陈明仁在立下限期攻下回龙山的军令状时,提出一个先决条件:美军暂时交出协同的战术空军指挥权,自己亲自指挥战术空军。在24架飞机和40门大炮攻击下,不到5个小时步兵即攻上山顶日军最后阵地,顺利拿下回龙山。

我们通过前后两次入缅作战一败一胜的比较,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结论:制空权乃是决定缅甸战场军事上的决定性因素。这个结论也比较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常规作战规律。

三、北非战场与缅甸战场的制空权交换

北非战局彻底逆转取决于制空权,北非英军的制空权是以彻底放弃缅甸战场制空权换来的找到了缅甸战场胜负的关键因素——制空权,我们就可重新审视以往的结论,并恰如其分地看待其他方面的因素对作战的影响。比如,过去认为中国远征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军队的不堪一击,迅速后撤,使中路远征军过分前突,右翼失去掩护,致使我失去平

满纳会战的歼敌良机。这种看法也许夸大了英军的因素。英军统帅亚历山大将军在法国会战中与德军较量过,指挥过敦刻尔克撤退,对空地协同作战有着铭心刻骨的体会,当马圭基地的英国空军被日本空军摧毁后,他就在缅甸无心恋战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常规作战来看,彻底丧失制空权后,地面部队的后撤在军事上是合理的,否则就被彻底消灭在固守阵地上。另外,即使英军死守阵地,由于远征军集结迟缓、日军第56师团、第18师团已经迅速增援上来、对方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要想消灭当面三个日军师团是不可能的事情。何况日军最终又是从远征军防守的东线贯穿我后方,因此,不能过分夸大英军后撤的因素。

其实,英国方面应负的最大责任、也是不可饶恕的错误,是没有提供原本答应的空中掩护,这一点美国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同古之战打响后的第四天,亚历山大将军同蒋介石在腊戌会晤时信誓旦旦,亲口保证在数星期里,英军将为中国地面部队提供324架作战飞机。可是直到缅甸战场崩溃,不见英国派出一架飞机前来助战,而日军已经有400多架作战飞机投入缅甸战场。关键的制空权,才是英国方面对中国远征军失败真正应该负的责任!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