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值得追忆的往事
2009年01月03日 16:44 】 【打印

打拿糕

玉米面拿糕,在七十年代以前我们这里是家常便饭。我们插队的知青点因人多,做一顿玉米面拿糕那就不太容易了,主要以吃玉米面窝头为主。如能吃上一顿玉米面拿糕也成了我们的渴求。那时为能吃上一顿玉米面拿糕,知青们争得晚上去浇地,因为晚上浇地有一顿夜餐,那就是玉米面拿糕,还得自己去做。别看打拿糕,也挺有哲理,要趁着沸头洒面,而且只能从一个方向搅,不会搅,就熟不了。因我们不会做,大部分知青打的拿糕都是半生半熟,再加上夜间浇地天凉,为此不少知青都落下了胃病。现在想起来那顿玉米面拿糕调菠菜吃得还真香啊。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吃上一顿玉米面做的熟食,算是吃新鲜。有时我和我的孩子说起这件事情,他们还不相信。回忆过去,应倍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要忘记父辈们所经历的那段艰辛岁月。

看电影

说起看电影人们不仅要问,看电影有什么好说的。可我们那个年代由于文化生活匮乏,看一场电影也十分困难。县城里有家电影院也不是天天演电影,买一张电影票虽然只有一角钱,也得找熟人、走后门。那时交通工具少,自行车一般的农民家庭很少有。在林场插队的知青,大部分是中等以上家庭,差不多都有一辆自行车。插队的林场离县城只有八里地,想过过电影瘾,打电话让城里的朋友提前买票,吃完晚饭,骑车往城里跑,看完电影再回林场。有时打听到附近的村演电影、演节目,十里之内我们都要去看。那时候我们年轻,劳动了一天,晚上来回跑十几公里也不觉得累。现在电视机普及了,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电影、看电视剧……随心所欲,享受着现代文化生活的乐趣,真是幸福啊!

千亩林

插队的地方离县城大约有四、五公里,方圆几公里全是一片荒沙地,夏季干热,冬春季风大,人们称这里为"三多一少"地带,即"风多、沙多、黄鼠多、水少"。恶劣的自然环境,多少年来这里一直无人开发。为征服自然,改变落后其面貌,使这片荒地尽快变成"花果园",当时西城镇党委提出的口号是,"大干三、五年,打造'千亩果林'、'百亩葡萄'、'百亩蔬菜'"。我们怀着"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扎根农村闹革命,不改变面貌,决不回城"的决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出工,早晨天刚亮,钟声一响,就起床出工,劳动两、三个小时后,7点多钟回来吃饭;上午8点出工,中午12点收工;中午休息两小时,下午2点出工,天黑收工。一天劳动的时间大约十二、三小时。夏天,烈日炎炎,脸上、胳膊上的皮晒的脱了一层又一层;冬天,寒风刺骨,脸上、身上刮满了沙土,每次洗完了脸,盆底都留下不少泥沙。

我们那时挣的工分也不多,男知青一天10分工,女知青一天8分工。年底分红一个工也就是三、四毛钱。剔除吃的,一年下来能分个二、三百元。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在这片荒地上我们种植各种果树上万株,栽植葡萄近百亩,开辟菜地八、九十亩,基本上实现了"千亩果林"、"百亩葡萄"、 "百亩菜地"的目标。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郭宏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