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本
下乡后的第三个月,西城镇党委决定,以插队知青为主,成立文艺宣传队。听到这个消息,别提我有多高兴了,因为在学校时我就是文艺骨干,不但会表演,而且还擅长写作。那时演的节目大多是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而且不耽务劳动,晚上进行排练。一次,西城镇党委要我们宣传队编一个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劳动锻炼的剧本。当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和小宗时,我俩特别的高兴。白天别的知青劳动,我两在宿舍编剧本;晚上其他人睡了,我们还在加班、加点,抢时间,赶进度。经过10天的艰辛创作,终于完成了"大作"《育新苗》。后经谱曲,改成晋剧。该剧在周围村庄和各知青点巡回演出,老百姓爱看,获得了成功。在宣传队成立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编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走遍了西城镇的大部分村庄和劳动工地,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我们忙里偷闲演戏编节目,给群众带去欢乐和笑声,也觉得自身存在的价值。
2斤糕
在那个年代,不知咋的我们特别的能吃。有人说,主要是你们那时候年轻,又有的说肚里没油水,现在回想起来挺有意思。那时候,我们知青每月伙食费9元、定量男45斤,女36斤。伙食费由知青办按月发给,粮油县粮食部门供给。主食主要有玉米面窝头、红高粱糕、黍子糕(没脱皮的糕);菜主要是山药、白菜、元白菜、咸菜。冬天常吃淹白菜、淹元白菜、干萝卜条和咸菜。黄糕、馒头一般一礼拜吃一顿,平时没肉,豆腐也不是天天都有,就是白菜熬山药,还是上搭油。过节往菜里放点肉就算改善伙食。为了节省粮食,除馒头定量外(因为当时白面少),其它主食都有知青自己定,也就是吃多少定多少,节约归己,不够自己想办法。阳原人爱吃糕,那时候的糕也香,男知青2斤面的黄糕沾白菜熬上药没用几分钟就解决了,而且也不觉得饱。想起来2斤面的糕多大的一块呀,当时怎么就吃下去了,现在我们家3口人,几乎顿顿有肉,也吃不了这么多呀!
打地埂
插队的两年里,我和农民朋友学会了不少农活,比如打地埂、搂地、平地、刮地等,尤其是打地埂对我印象最深,也是比较难做的农活。70年代,全国兴起了兴修农田水利的热潮,我们这儿叫"大农田",以公社为单位,大兵团作战,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在上百亩地里共同劳动,中午不回家,在地里吃午饭。打地埂是大农田里最主要的农活。将几百亩地分成若干块,每块以地埂为界线分开。地埂为梯形,长有几百米,高约50公分,底宽60公分,上宽40公分。为使地埂整齐、美观,用几百米的线绳拉直为尺子。打地埂最关键得学会培土,就是用直板鍬将土培在埂的两侧,然后双脚并住踩在埂上来回挪动。打好的地埂不但埂硬、埂直,而且还不怕人踩,甚至不怕雨淋。打地埂我也算姣姣者吧,一天下来打个一、二百米不成问题,为此还受到公社领导和农民朋友的好评呢!
蹬高跷
蹬高跷在我们这里是传统民间表演形式,不知流传了多少年。每逢过年过节或大的兴事都要蹬高跷,尤其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县里还要进行高跷表演比赛。插队的第二年,西城镇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组织了40多人参加的高跷队,大部分由知青组成。为了蹬好高跷,对原来高跷的动作、排行、曲调进行了大胆改革,将延续多年的两行,改为四行;将手舞彩花,改为男手拿马鞭,女舞红绸;并在扭的动作上、蹬高跷使用的调子上也进行了创新。什么"插稻子"(四人互相穿插)、原地起步走、前后变队形、新加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八月桂花遍地开" 等曲调,新颖的东西可真不少。1975年春节,我们代表西城镇参加县里组织的文艺汇演,由于步伐整齐,曲调优美,表演到位,一炮打响,夺得了第一名。
现在虽然年年蹬高跷、看高跷,但人们一提东风林场的高跷,至今赞叹不已。我非常留恋那段好时光,但令我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没有留下一张蹬高跷的照片。
作者:
郭宏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