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值得追忆的往事
2009年01月03日 16:44 】 【打印

1974年4月6日上午8点钟,县政府(当时叫县革命委员会)院内锣鼓喧天、人头攒动,县政府在这里举行阳原县西城镇东风林场插队知青欢送会。图为知青和县领导合影,你看我们戴的大红花有多高兴,有多精神啊!

人的一生中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对于我来说,最难忘的还是那段知青岁月。1974年4月,刚满18周岁的我,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毅然报名来到阳原县西城镇东风林场插队下乡。在这短暂的两年中,既有成功的甘甜,又有失意的苦涩。在这里我把一些有趣的故事告诉大家,共同追忆往事,感悟人生。

车把式

我们插队的地方,属镇办林场,以种植林果为主。除了我们40名知青外,还有40多位农民,他们基本上同我们一起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这里面既有林业技术员、蔬菜技术员,又有开拖拉机、赶车的等等,可谓人才济济。在这些人当中。令我敬佩的要数一农民"车官"。他叫王礼,正值不惑之年。听周围的人说,他车不但赶的好,而且还有训练马、骡的独特技术,经他训练出来的马、骡不仅会拉车,而且还会耍耳朵。方圆百里无人不晓,人们送他绰号"车把式"。有一次,我和知青小董随他进城拉粮,在回林场的路上,小董和他拉起赶车的事,"听说你是咱们这儿有名的车官,车赶的好,鞭子也打的准,指那打那,是真的吗?你能打住前面骡子的耳朵吗?"王礼听后笑着说"骡子的耳朵不能随便打,在关键时候一鞭子过去,骡子既听话,又卖劲,你看树上那只麻雀,"只听"啪"的一声,鞭响鸟落,我俩惊呆了,真是神鞭啊!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听王礼讲,他13岁就出门学艺给人赶车,冬来春去、寒来暑往,赶车几万里,练就了一身过硬的赶车技术,尤其是练鞭,他打掉了几十米的鞭稍。"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以后无论干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职业,都得有真本事,滥竽充数遭人看不起。这时我才真正悟出了这个道理。

半亩地

下乡后第一次劳动是剜地。一起剜地的除了我们15个知青外,还有林场的农民。剜地这活是最苦、最累的营生。第一次劳动我不但觉得新鲜,而且男、女知青在一块,心情也不错。在农民朋友的不断"鼓励"下,我们男知青"瞎剜",水也顾不上喝,汗也没空儿擦,甚怕少剜了,一格劲的剜,一下午差不多就剜了五分地。收工回到宿舍,我才发现我的脸上怎么这样涩,是什么东西?往镜上一照,原来是脸上的汗没来得及擦,凝固结晶了。再看看手上的八个血泡,不知啥时全都破了,钻心的疼呀!尤其是到了晚上身困、手疼,难以入睡。今天想起此事,我还"耿耿于怀",农民兄弟不该欺我们年少无知,作茧戏弄我们。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郭宏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