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代新疆地区民族
2009年07月07日 16:43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新疆地区:

突厥文字的广泛分布使用促进突厥族及其部族的同化,东突厥内乱(716)引起大批东突厥部族西迁定居西域,西突厥灭亡后,活跃于中亚和新疆地区的突厥人是突骑施,葛逻禄、回鹘、样磨等。

因隋、唐王朝统一西域,大批汉族军民西迁西域定居,伊、西、庭三州为汉族聚居地,“安西四镇”汉军屯兵也数量可观。善长经商的粟特人东迁塔里木绿洲,“安史之乱”后吐藩人接管西域,并代唐朝承担了抗击大食和伊斯兰文明东进的历史任务。

8世纪60年代,突骑施汗国四分五裂,急剧衰落,葛逻禄部西迁西突厥故地,统治七河流域,锡尔河下游。塔里木盆地北缘[阿克苏、龟兹一带]也有葛逻禄的部族存在。还有一部分葛逻禄人居于阿姆河以南的吐火罗地区。此后,葛逻禄东支受迫于回鹘,葛逻禄西支处于阿拉伯帝国东侵的前沿,成为阿拉伯帝国东侵的缓冲带。有学者认为,在突厥诸部中,葛逻禄部最先皈依伊斯兰教,其部众直到元代仍活动与巴尔喀什湖附近。

八世纪七十年代,葛逻禄汗国建立后,将原来游牧于中亚北部草原的九姓乌护部族驱散中亚一带的异姓突厥部落[九姓乌护]向咸海、乌拉尔山、伏尔加河一带迁移。九姓乌护的一支塞尔柱部落西迁到里海至咸海一带,11世纪初又南迁到锡尔河下游地带,1055年建立起强大的塞尔柱帝国彻底终结了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另一部分九姓乌护部落西迁到欧洲,在南俄罗斯草原称霸一时。

840年回鹘汗国灭亡。回鹘分三支西迁西域和中亚,843年,西迁回鹘分别在西域建立“高昌回鹘”、“西州回鹘”、“葱岭回鹘”三个国家,彻底结束了吐藩在西域的统治,加速了西域全部突厥化、回鹘化的历史进程。印欧语系语言逐渐衰落,伊斯兰文明自始东渐。回鹘西迁后由游牧民族改为定居,加入新疆诸定居民族的行列。

隋唐时期西域主要有以下民族:

粟特人 [康居人,昭武九姓]

柔然人 [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

突厥人 [又称蓝突厥;阿史那姓之部族]

异姓突厥人 [又称作黑突厥;即降属突厥的九姓铁勒各部族]

阿拉伯人 [又称大食]

吐藩人 [藏族先祖]

昭武九姓

汉人

回鹘人 [汉代丁零人;现代维吾尔人先祖]

黠戛斯 [汉代坚昆;现代吉尔吉斯人先祖]

昭武九姓等中亚城邦诸国:

昭武九姓是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中亚西部10多个小国的总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昭武一词的语源,尚无定论。根据《隋书》,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其支庶分王中亚各地,为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世称九姓,亦称昭武九姓国。[见《新唐书.西域传下.康》]。其中安国分为东西两国,曹国又分为东、西、中三国。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胡辣羊蹄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