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枝:袁老师能带动大家学习历史的兴趣,有些许错误又何妨
腾飞历来都强调自己是中学教师身份,不是历史研究学者,他也没说他说的就是对的,一直都很谦逊。不同意就好好理论嘛,何必这样攻击?
袁老师讲课生动幽默是优点,应该发扬才对!如果都按仁兄这般咬文嚼字照本宣科,学习历史还有何乐趣可言?何况你能保证史书上写的都是真的。只要能带动大家学习历史的兴趣,不要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能够熟知历史,就是有些许错误那又何妨!
《新宋》作者阿越问答“藤枝”
就我个人来说,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我一向都是很赞同于丹的那句话,"需要上课的人比需要下课的人多",水至清则无鱼,什么也不去说,什么也不去做,当然什么错误也不会犯,所以这位朋友的问题,我基本上是赞同的,我们得允许人犯错误,而且我们要习惯接受其中可能包含错误的知识,因为,人人都会犯错误。
我一向是很嘲讽那些动不动就担心某某误导了孩子、误导了大众的人的,那是居高临下的启蒙者身份,或者说牧羊人心态,其实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孩子与大众,没那么容易被误导。在袁先生还没上百家讲坛之前,我记得就有某报来采访我对于他的看法,记者很尖锐的问,不担心他歪曲历史误导了孩子吗?
我当时回答说,难道这个世界上还会有比历史教科书更歪曲历史误导孩子的存在吗?(大意)我估计那位记者多半不敢登我这话。但我的态度依然没变。我们这个世界没有象牙塔,人人都在毒草横生中长大,何苦突然跳出来扮纯洁?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的确是"有些许错误那又何妨"。
但是,我对于以此观点做为护身符,来回避批评,是不以为然的。我们不应当因为错误而否认积极的贡献,但也不能因为积极的贡献而曲护对错误的批评。我前面说,在开一个开放的社会,犯错误不会误导大众,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开放社会中,容许并鼓励有学术批评的存在。
如果某人的错误不被批评,那么这错误就真的可怕了。所以,我认为,正是因为有开放的学术批评的存在,才有"有些许错误那又何妨"这句话的成立。坦白说,我喜欢袁先生的讲课风格,但是他所讲的内容,有相当多的地方,我就是完全不能苟同的。
对于学术批评的态度,我想也许我们可以学习一下清人。梁启超氏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提到清朝学风,其中有两条:"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受之者从不以为忤";"辩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在笃实温厚。虽不肯枉自己意见,同时仍尊重别人意见。有盛气凌轹,或支离牵涉,或者影射讥笑者,认为不德"。我觉得这两条,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学生批评老师也不回避,而老师也不以为忤,而批评者仅就事论事,绝不涉及人格之谩骂,牵扯过多的枝节,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尊重别人的意见。
我有时会想,清人能做到这种程度,但我们今日,无论是学院内的批评,还是草根民间的论辩,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最后,对于"何况你能保证史书上写的都是真的"这句话,我是非常非常受刺激。但要阐述这个问题,则又是一遍大文章,因此,我在最后向这位朋友推荐一本杜维运先生的《史学方法论》,相信任何人读了这本深入浅出的历史学著作后,都不会再说这样的话。
延伸阅读:阿越 我写《新宋》是要重建历史
阿越,28岁,湖南人,2004年开始在网上撰写科幻历史小说《新宋》,共240万字,引发热潮。小说目前已发行60万册,并在台湾出版了繁体字版。在互联网上,《新宋》有1500万个搜索结果。上周,记者电话采访了这位年轻的历史小说家。
■一道没答出的宋史考题,激励他写出240万字的《新宋》
■在网上,《新宋》有1500万个搜索结果;在现实中,《新宋》已印刷60万册,并发行到台湾
■《新宋》还让他找到了爱情
新的“大宋”这样诞生
历史可以改变么?
一个21世纪的的历史系大学生石越,被老天爷送回到北宋。在短暂的目瞪口呆之后,石越决定,利用千年的知识积累,对北宋王朝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因为他知道,当时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王安石变法,注定会以失败收场,北宋将被灭亡,中华文明将走向衰落,并将在1840年遭遇鸦片战争。
改变历史宿命、改变历史走向,这可能么?
在石越的努力下,宋朝开始了海外贸易,并从中赚得巨额利润;宋人办起了大学,开始研究物理、化学和地理;出现了技术学校,能工巧匠的技艺和诀窍可以传承下去。不过石越也发现,自己卷入了王安石与司马光、苏东坡等人的激烈争斗中,而且主要的攻击来自王安石的“新党”。而辽国与西夏,也成为石越的难题……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阿越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