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注册] [登录]
阎崇年缘何拔高清朝——我眼中的“正说清十二帝”
2008年10月21日 15:00博客 】 【打印

针对凤凰所做的草根研究者炮轰阎崇年系列之二——“被隐没的明亡真相,被抬高的圣君康熙”,本人在此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这次专题主要转引了了几位明清史专家的论点——

如李治亭(他的著作我看过很多,如中国断代史系列之<<清史>>、<<明清战争史略>>、<<清康乾盛世>>等)传统明清史权威。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等,看过他在电视上慷慨激昂的节目,比易中天有过之而不及,对懂历史的人来说只能一笑置之,他的书根本不值得一买。典型的二百五学者,学术水平和阎崇年尚不在一个层次。

顾诚<<南明史>>,对南明这段历史研究始终是历史研究的冷门,但也是一个金矿,有空一定拜读。

其他在我眼里不具代表性,也不值一提。凤凰援引几位专家的各界论点与阎崇年作对照。并不是说完全否认,而是仅对个别论点百家争鸣。尚属于正常学术争论范围。李治亭说得好,研究历史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否则永远是小打小闹。对于把历史政治化、搞影射哲学、认同西方所谓后现代的“历史不可知”论,称“历史是历史学家主观构造出来的”;史学商业化,为了迎合大众,把严肃史学变为“时尚史学”,标新立异,贩卖假货。目前在历史研究热中可谓比比皆是。以阎崇年为代表的盛名之下的“学术明星”们也不能自外,动辄下结论、搞总结,而立论的史实却语焉不详、论据不足。要知道,一个历史研究者对历史下结论和总结往往是最见功夫的,如此流行“正说”难免被人质疑披着学术的皮。

严格来讲,这种错误的历史观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值得反思。历史研究热的目的在于掀起一场全民读书研究历史的热潮,而百家讲坛流俗化的表现明显没有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商业化运作带来的浮夸风愈演愈烈。国民素质不升反降,实在令人一声叹息。

追根溯源,这股学术黑风的根源就是那本<<正说清十二帝>>,下面本人将以批判的眼光阐述本人眼中的正说清十二帝,对大家提供有益参考。

首先分析一下阎崇年的“清史观”,可以用“尊清抑明”来概括,拔高清朝,贬低明朝。也正是这部书风行之所在。传统失学观点部分有所偏见,如否定清朝,认为那是“异民族王朝”;倡导华夷之分,也是过去反清复明思潮的重要理论依据。另一种观点局限于现代马克思主义史学,不可避免地要将其与近代中国屈辱史联系起来考虑,即在目的上就掺杂着探寻中国在领先世界数千年之后,陷入落后、挨打境地原因的成分。难免有失偏颇。而阎崇年另辟蹊径,的确使人耳目一新。这与易中天变传统三国演义宣扬“尊刘抑曹”转变为“尊曹抑刘”是一个套路。

阎崇年赞扬清朝侧重于清朝前期,通过明亡清兴的历史大变局来诠释清朝相对明朝的优越性,主要基于以下论点:

1、 清朝皇室注重继承人(诸皇子)教育,皇帝个人综合素质高,有清以来无昏君,只有庸主

2、 清朝吸取明亡教训,进行政治制度若干改良,避免了重蹈覆辙。

3、 清朝首创了一些制度比较优越

对于以上三大论点,本人有些不成熟意见有待斟酌探讨。

第一点,观点基本认同,但论据有待商榷。明清继承人教育不同,源于民族习性及政治制度。培养目标及目的不同。

满族以渔猎为主,注重于养逆境生存的继承人。骑射是根本,读书也要做到全面汉化,起码要比汉人强。给继承人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空间和学习环境。注重实际才能。而明朝恰恰相反。明朝基于分封制度的教训(明初朱元璋分封诸王拱卫王室,错误比刘邦有过而不及。削藩导致靖难。靖难后继续削藩,直到宣德年间平定汉王之乱才得以解决),只对嫡长子进行培养,而对藩王仅要求常保富贵,不问国事而已。成年后去封地就藩,上马不治官,下马不治民,非特许不得出城,基本是圈养。培养出来的自然是福王之流酒囊饭袋。清朝为维护统一“不裂土封茅”皇子一律在首都开府。成年后学习政务,然后各取所长。皇子教育一律平等,择优录取。从教育方式来说,比明朝无疑是一大进步。

教育方式好,自然皇子综合素质普遍高。但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缔造太平天下,皇子越没本事反而越好。看过康熙末期“九王夺嫡”的人深有感触。康熙的诸皇子坏就坏在都太有本事了,夺嫡斗争空前惨烈。而明朝皇子普遍没本事,想掀起夺位斗争都难。所以全明星队未必玩得转。明朝皇子教育的真谛便在于此,为了中央正统太平无事,采取这种制度也有它合理之处。

清朝无昏君,只有庸主。即便庸主,也比明朝皇帝综合素质高一节。这个是总体而论,难免有失偏颇。对一个统治者作评价很微妙,用一个简单很本标准,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进步,是否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向前发展。符合这条标准的就算明君,反之为昏君。所谓庸主,是指他资质平庸,但想有所作为,也付出了一定努力,但资质所限难有作为。还有就是些任性的,有个性不受束缚的皇帝,这类人不符合主流,往往被归入昏君行列。

比如说,盘点清十二帝,按年号总体而言称得上明君的有天命、崇德、康熙、雍正、乾隆,庸主有嘉庆、道光、咸丰、光绪,称得上个性皇帝无疑是同治、顺治和宣统了。的确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昏君。这三位个性皇帝也不算昏君。反观明朝,明君有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景泰、弘治,庸主有建文、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崇祯,昏君有正统、天启、正德、成化。(崇德和正统都有两个年号,是常识,原因在此不多说)。清朝没昏君,有个性皇帝但归不到昏君,而明朝有个性皇帝不是归到庸主就是昏君,高低自现。

第二点,清朝吸取明亡教训,进行政治制度若干改良,虽然成功但鉴于历史局限性不彻底。首先。雍正说,大明亡于宦祸亡于朋党。清朝制度改革也着力于此。严禁太监干政及参与政务,甚至不准读书认字。这一点做的比较彻底。即便清末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气焰嚣张,也没有参与核心政务,不过小打小闹。也明朝司礼监掌握批红等军机要务不可同日而语。清朝鉴于明朝教训,对明朝的宦官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废除二十四监,(以司礼监为首的太监管理机构)撤销十三衙门(顺治时短暂成立)成立上三旗掌管的内务府(相当于日本的宫内厅)负责统筹管理。太监职权被削弱为日常工作,人数也大为缩减。明朝各类太监总计10万人,而清朝高峰期不过三千人。为了安置太监成了繁琐的机构,连做手纸都要成立宝钞局,机构臃肿可想而之。

至于特务机构,清朝也将职权转移到内廷侍卫手中,如雍正时期成立粘竿处(本职工作为抓知了),太监丧失了耳目功能,自然无法行使白色恐怖,清朝官员睡觉明显比明朝安稳。不用担心明朝的“缇骑四出、鹰犬遍天下了”。

即便改革,从制度上杜绝了宦官干政,也难免出现越权滥权的行为。如慈禧时期对太监恩宠过度,赏李莲英二品顶戴,赏穿黄马褂。在无伤大雅的条件下不断违反祖训,也是封建制度在所难免的一面。要知道,清朝太监最高不过四品(蓝顶子),李莲英的红顶子可谓空前绝后了。特务制度与秘折制度相结合,使文字狱制度陷于制度化,也摧残了文化发展。

第三点,清朝首创了一些制度比较优越,是相对于明朝,而不是总体而言优越。

首先,秘密立储的皇帝继承制度,相对于明朝的嫡长制,可谓择优录取。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同光宣三位皇帝并不是通过秘密立储制度确定的,不能拿这几位皇帝说事。所谓制度优越,只能说和通过秘密立储的几个相比。

同光宣三位情况也有所差异,同治是独子,不用册立,没有选择余地,更说不上择优。光宣都是慈禧一言指定(包括中间曾册立大阿哥溥俊),是凭借个人权威违背祖制。比起明朝文官集团顽固坚持嫡长制来说,无疑是优越的多。虽然到后期出现了一些平庸的皇帝,但拿明清皇帝对比很不科学。个人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不同,这就是关公战秦琼的逻辑。

清朝鼓励言路,不杀言官,刑不上大夫。但由于监控不利造成风言四起,书生误国,清流搏击弊大于利。刑不上大夫,八议又使高层肆无忌惮贪污腐败,总体而言可就说不上优越了。

总体而言,清朝比明朝必有优越之处,也有首创制度,但不能横向对比,毕竟所处历史条件不同,不能过于苛求,也不能过分拔高贬低。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天马座星矢   编辑: 刘嵩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