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并未打断“求富”改革之路
2009年03月15日 22:37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的新发展

甲午战争中,除了北洋舰队遭到毁灭之外,其它洋务企业不但未遭破坏,还有了较快的发展。甲午战后,社会上要求“设厂自救”的呼声高涨,就连“中外臣工”也纷纷条陈时务,谋求自救之策。光绪皇帝也锐意推行新政,以求富国强兵。其新政的中心内容不外是“修铁路、铸钱币、造机器、开矿产、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抵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九月十一日。)这同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宗旨及其内容和路径是一致的。

由于外国资本大量入侵中国,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因缺乏资金而热衷于招徕商股,因而形成洋务企业和民族企业并行发展,或互相渗透的局面。这种情况在举办铁路、轮舶、电报、矿冶等大型企业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一时期,洋务运动的重点正是集中在筑铁路、开矿藏、发展工商、编练新军和广兴学堂等方面。用时人的说:“目前之急,尚在筹饷,次在练兵,而筹饷练兵之本源,尤在敦劝工商,广兴学校”。(《戊戌变法》第2册,第281页。)这说明,甲午战后洋务运动正向纵深发展,洋务派不但要“强兵”,更要“富国”和造就近代化的各类人才,因此,洋务派把“恤商惠工”和“广兴学堂”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筹饷练兵”是洋务运动的核心和旗帜,实质上是“富国强兵”的手段和路径。直至清朝覆亡,洋务派也不曾放弃这条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富国强兵”和“保国保权”之路。只是在甲午战后,洋务派把“筹饷”的重点用在修铁路、建工厂、开矿产、造机器和“恤商惠工”等方面;把“练兵”的重点放在建立新式陆军及其先进装备方面。

因此,洋务运动中开办的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不但没有破产(个别厂矿例外),还都有了新的发展。例如,北洋最大的军工企业——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略有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铜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知新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七月初七日。)南洋最大的军工企业——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进一步扩大规模,分设了江南船坞等十多所新式企业。湖北枪炮厂(即汉阳枪炮厂)扩大其规模,更新机器,分设炮厂、枪厂、炮架、炮弹、枪弹五所,所造枪炮弹药为全国最新、最精的产品,质量在沪、津两局之上。各省建立的兵工厂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充。这说明,洋务运动的核心“筹饷练兵和制器”确实有了较大的发展进步,而不是“彻底破产”。不仅如此,曾在中法战争中被法军偷袭而炸毁的福建船政局,也在甲午战后进行修复(《船政可虑》,《知新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十一日。)北洋舰队也着手重建,每年支出180万两,作为订购军舰的经费。

甲午战后,洋务派把编练新式陆军作为洋务事业的“重中之重”。甲午战争中,清军接连败北,促使清政府不惜代价而加紧仿照西法编练新式陆军。从1894年冬开始在小站编练,次年改派袁世凯接办,扩大规模,建立各种兵种。署江南总督张之洞亦在江南聘德国教官编练自强军。1902年各省相继编练新军,直到清朝覆亡前夕,全国已编练新军13镇(一说14镇)、18混成协、4标和一个近卫军。新式海军和新式陆军相继建立,及其营制饷章的制订,在一定程度上当是中国军队和国防近代化的里程碑。也是洋务运动开辟近代“强兵”之路的成功模式。

洋务运动初期举办的民用企业,在甲午战后也有较大的发展。而且种类繁多,规模较大。其中,湖北机器织布局最有代表性。该局于1896年大力整顿后,“竟赢余十八万金,除以十五万金还清旧债外,仍余三万金”。(《知新报》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四月初六日。)不但其产品畅销,还把厂中九名外国技师裁去八名,“所余一人,因开局时一切皆彼经手,其安装机器等细碎情节,尚须随时备顾问,故未撤去,一年之后,可以全用中国人矣”。(同上)该厂整顿成功,使洋务派增强了信心:“人存政举,天下固无不可办之事也”。(同上)在洋务企业带动下,商办企业或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企业发展很快。

从1895到1898年间,各省由商股开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厂矿企业共80个,其中矿业24个,金属加工1个,纺织44个,其它企业4个。商办厂矿的总数,在甲午战后4年间,比战后增加了一半以上。犹以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中国自办纱厂的纱锭总数,在 18999年时已多达336,722万枚。缫丝业在甲午战前只有56家,战后4年之间共增开34家,超过总和的一半以上。商办轮船运输业的发展也很迅速,上海成为轮船运输的中心。此外,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两湖、天津等地也相继发展起来。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工业化   甲午   中国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