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鸿章的改革主张与实践
2009年03月15日 18:36书摘 】 【打印已有评论0

表面上看来,这种观点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就不难发现,李鸿章的按条约办事是外交近代化的重要标志,有其合理性。因为,从当时清政府的实力看,想要取消这些条约,是不可能的。既然不能取消,就只能遵守,我们可以在按条约办事的原则下,不许侵略者享受条约规定以外的权益和特权,利用条约与侵略者进行合法的斗争。

“外须和戎”的条件是“洋人所图我者利也、势也,非真欲夺我土地也”(17)。封建统治者把“人民”、“土地”视为统治基础,只要不掠夺他们的土地,就不使他们感到致命的威胁。李鸿章站在这个角度上,对“和戎”很有信心,只要不是割让土地,其它敲诈勒索之事,就好谈得多了。

李鸿章身当外交要冲,并且奉行“外须和戎”的外交路线,不少人由此把李鸿章作为怯战乞和、妥协投降的代表人物。其实“外须和戎”并不是一昧地妥协投降,而是希望求得和平的环境,徐图“自强”,不断增强自己的势力与洋人抗争。“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我第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18)必先存不惮用兵之心,而后兵不至于竟用”(19),“彼见我战守之具既多,外侮自可不作,此不战而屈人之上计;即一旦龃龉,彼亦阴怀疑惧而不敢遽尔发难”(20),所以“外敦和好,内要自强”,“明是和局而阴为战备,庶和可速成而经久”(21)。总之,和的关键是要“变法”、“自强”。

从李鸿章的对外交涉中,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李鸿章所主张的“和”,并不是消极的妥协投降,“和”只是一种手段,而且他在与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也表现了一定的民族意识。如在近代教案的处理上,李鸿章的排外性是较强的。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人们一般都认为李鸿章在此次事件中是退缩求和,指责他到处乞怜列强调停而不作丝毫认真备战。其实这有悖于历史的真实。甲午战争爆发后,是李鸿章第一个指出备战方案,第一个着手准备应战,第一个派出军队迎战日军,他麾下的北洋诸军一直是清军在各个战役中的主力部队。还如,在对待华工问题上,李鸿章也能站在民族立场上对外交涉,保护华工。当然,李鸿章在更多的场合表现为主和,如由日本侵台而引起的中日交涉中,在由马嘉理案引起的中英交涉中,在中俄关于伊黎的交涉中以及中法战争的前期,他都是主和的。并且由于他的主和,丧失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损害了一定的权益。但李鸿章的主和与琦善、崇厚之流的主和有根本的区别。琦善之流为了主和,不惜撤防驰备以媚敌,和议成后苟且酣嬉如故。而李鸿章的主和是为变法自强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他清楚,如果一味求和,“平日必为外人所轻,临事只有拱手听命”,因此,应“刻刻自强”。而洋务运动是一项全面地学习西方长技的运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如果整天陷于战争之中,哪有精力去自强、求富呢?所以维持和局是不得已的妥协,是中国推行近代化所必需的。另外,求和也是为中国的自强运动争取时间,为“后日张本”。因此,即使暂时“稍损国体,渐长寇志”,也是值得的,而且每次和议成后,李鸿章不仅没有松口气,而且大声疾呼:“愿我君臣上下,从此卧薪偿胆,力求自强之策”。带头兴办洋务运动,练兵制器,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从军事和经济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这样的求和,无疑是从维护民族利益这个大局出发而进行的,同样是具有民族意识的表现。因为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并非只有战之一策,通过外交谈判,利用侵略者之间的矛盾是对敌斗争的必要手段和策略。

“外须和戎”的本意不是予求,拱手听命,但在实际执行这一原则的过程中,李鸿章较多的表现出消极、迁就、妥协,并且由于他的过分妥协,损失了中国许多不应损失的权益,原因何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李鸿章是唯武器论者和战争失败论者,他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惧外的心理,因此,当侵略者进行军事讹诈或把战争强加于中国时,不敢进行坚决抵抗。承认敌强我弱,战略上以守为主,这本不错。但战略上的守势不等于每次具体战役都以守为主。消极的退让只会束缚自己的手脚,助长敌人的气焰,酿成实战中的溃败。李鸿章的误国也正由于此。

三、大力发展工商业,增加饷源。

随着对西方认识的深化和军事工业的开办和经营,原料、经费等困难日益严重,李鸿章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军事工业需要有完整的近代工交体系,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从而加强了推广机器生产的要求,产生了大力发展工商业的思想,提出改变传统的思维方法和生产方式,注重商务。”他在奏折中说:“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22)“欲自强必先裕饷,欲huī@⑤⑧饷源,莫如振商务。”(23)“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24)强调“自扩利源,劝令华商出洋贸易,庶土货可畅,洋商可少至,而中国利权亦可逐渐收回”,同外国侵略势力进行商战。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章育良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