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心态与洋务运动的得失
2009年03月12日 18:32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商人资本在官督商办的企业里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这说明私人资本有了一定的积累,本该放手地让其发展,进一步扶植民间资本,适时地把官督商办转为商办,但中国没有顺应这个方向,商权并没有因为商人资本的增加而扩大。80年代后,民间资本有了一定积累,这应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李鸿章等洋务派决定选择走什么道路的重要时刻,是扶植民族资本呢,还是阻碍民族资本的发展?出于阶级本性,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反而变本加厉地对官督商办企业加强了“官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

“变成法”——不动摇君主专制制度

李鸿章关于“变成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1864年春,李鸿章就萌发了效法日本进行变法的思想。他在给恭亲王奕?的一封信中指出:“日本以区区小国,尚知及时改辙,我中国深惟穷极而通之故,亦可以皇然变计。”他针对科举制度“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的积弊,提请“专设一科取土”[18]。同时期,还提出变易兵制,裁汰绿营和水师,仿效西方建立近代海陆军的主张[19]。这一时期,李鸿章认为中国的文物制度等等远在西人之上,但依据“穷则变,变则通”的原理,抨击了因循守旧势力,论证了“皇然变计”的必要性,并在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要求对旧的制度作局部性的改革。

从7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李鸿章对政治变革问题的认识也逐渐有所提高。以科举改革为例,李鸿章从指斥小楷试帖进而抨击科举制度。认为:“人才风气之固结不解,积重难返,鄙论由于崇尚时文、小楷误之。世重科目、时文、小楷即其根本。”[20]在这里,他揭示科举制度的弊端和社会崇尚的危害。

到了80年代,李鸿章看出清朝统治危机重重,犹“如敝絮塞漏舟,腐木支广厦,稍一倾覆,遂不可知”[21],若不随时势而变迁,“事事必拘成法,恐日即危弱而终无以自强”[22]。他对那些昧于大势、抱残守阙的顽固守旧势力深恶痛绝。然而他所要推行的变法内容却没有脱离儒家传统治略轨道,而是企图以儒家治平之道为主,辅之以西方富强之术。正如他自己所说;“欲求驭外之术,惟有力图自治,修明前圣制度,勿使有名无实?而于外人所长,亦勿设藩篱以自隘,斯乃道器兼备,不难合四海为一家。”[23]李鸿章主张把“修明前圣制度”和学习“外人所长”结合起来,做到“道器兼备”。所谓“修明前圣制度”,就是改善封建政治制度。和60年代不同,这时李鸿章修正了所谓的“中国文物制度迴异外洋榛狉之俗”的说法,开始认识到中国封建政治体制的某些弊端和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某些长处。他把中国封建政治体制的弊端,归结为“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主张借鉴日本和西洋的所谓“善政”,改善君、臣、民三者的关系,以期实现“庙堂内外,议沦人心”趋于统一。他把希望寄托在清朝最高统治者身上,认为“抚绥之责在疆吏,而振奋之本在朝廷”[24]。在这里,他所强调的依然是儒家传统治略的“人治”,为政在人,人存政举。

到了80年代末,李鸿章从整顿吏治进而提出“易官制”的主张,并把“易官制”放到“变法度”的首位。日本在1889年颁布宪法,1890年开设国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君主立宪制度。对于日本的官制改革李鸿章表示完全赞同,他说:“陆军、海军、农商、递信诸省,全用泰西,大抵有一官办一事,大官少,小官多,最为得法。”他认为中国的官僚体制,自秦汉以后“日益冗烦”,“高资华选,大半养望待迁之官”。因此提出“变法度必先易官制”的主张[25]。这表明,李鸿章赞成日本官制改革,做到“一官办一事”,“大官少,小官多”,反对“集权中央”,对君主专制制度已在一定程度上持批判态度。但是李鸿章对日本实行的君主立宪制度并不完全赞同。当他得知日本内阁受到议会的批评而辞职时说:“倭政府为议院所攻诘,当局委曲求济,而旁观议其不平,中东固无异矣。”[26]在马关谈判时,李鸿章曾对伊藤博文说:“贵国之议院与中国之都察院等耳。”[27]很明显,他把日本实行的多党制等同于中国的“党争”,把议院制比附于中国的言官制度。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言官制度与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体制的议会制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李鸿章将两者等同类比,说明他对西方议院制度根本就不理解。

李鸿章一方面认为君权不是绝对的,主张某种程度地削弱君权,但另一方面又不满意议院制度。这表明他虽然萌发了削弱君权的意向,但仍旧没有突破君主专制制度的桎梏,不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他主张中国要“治”,就须“变成法”,而“变法度必先易官制”,但他要求改革腐朽的官僚体制,实质上是为了改善而绝不是要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李鸿章等要求作局部的某些改革,无疑是为了挽救和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与建立近代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不相干的。但它在当时的中国仍不失为进步思想。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江秀平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