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热衷名利 为名利曾建议慈禧继续垂帘听政
2009年05月21日 13:57书摘 】 【打印已有评论0

举人拜监生为师,就好像今天的大学生拜中学生为师,其示范效应可想而知。一日之间,康有为声誉鹊起。优秀学子,摩肩接踵,联翩而来。学生就是钱财,康有为终能赁地府学宫。开馆长兴里,有了自己的地盘。越一年,讲堂移址,搬到邝氏祠;又半年,讲堂三移,在文昌后殿驻定,始称“万木草堂”。

要让这些当代优秀青年视若神圣之师,康有为是有两把刷子的。康有为有个学生叫子褒,有人问他,“你这位姓康的老师怎么样?”子褒给他写信说:“上下上千年,纵横九万里,康先生尽之矣!”

这就是说,康有为有学问。但在当时的中国,有学问,甚至比康有为学问大的老师多了,为什么是康有为的学问,而不是别的名师的学问,俘虏了这一大批最小十五岁、最大十九岁,“皆天真烂漫”的优秀学生。康有为的学问,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

要打量康有为,必须先从孔子和他的《论语》开始。

孔子曾经是个人,《论语》曾经是部书。一个教书先生,成绩不错,学生们敬爱他,把他说的话记录了下来。他的话并不多,一部《论语》,后世的哲学家们一个字一个字地数,数出一万二千七百个字。孔子说“三十而立”,按他“而立”以后的年龄算,他还活了四十三岁。作个除法,他每年说的话,平均三百字。但请读读这部小书。一部很好的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多是这样温馨的家常话。也有不少昏话,但他说得认真,因此便也行得真诚。他有理想,追求政治进步,—旦遇到阻碍,也发牢骚。他教书不要钱,但要吃东西,吃饱了,便诲人不倦。给你讲许多有用的道理。他的道理是家常活,但他用于治国,让你听得懂,觉得亲切。总之,你觉得他是一个好老头,一个聪明的智者,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你如果是个孩子,准会说:他要是我的爷爷该多好!

但他死了,死后变成了神,《论语》也变成了《圣经》。

孔于由人变神的历史,从他死后便开始了,至东汉初而登峰造极,时间长达五百年……概括地说,那五百年间,孔于形象凡四变:由子贡作俑,使孔子由普通贤人一变而为超级贤人;由孟轲发端,荀况定型,使孔于从贤人再变为圣人,凌驾于世俗王侯之上而在人间不得势的圣人;由董仲舒首唱,西汉今文博士们应和,使孔子从不得志的圣

人,三变为接受天命,为汉制法的“素王”;由王莽赞助在先,刘秀提倡于后,使孔子从奉天命为汉朝预作一部法典的“素王”,四变为传达一切天意的通天教主。

所有这些变来变去的孔子,都不是真孔子,都是为既定的政治目的而重新塑造的假孔子。为要打鬼,借助钟馗。孔子成了政治家借用来打倒政敌或进行愚民统治的意识形态!

康有为也创造了一个假孔子,或者说,以他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他的学生们面前捧出了一个新孔子。这个孔子,一反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他不再是复古派,不再是保守派,而是主张变法、主张改革制度,甚至以改革家的身份僭望王位的“素王”。

这说法太离谱?不然。如果我们知道,康有为给他的弟子所起的别号,都相似于孔子当年的弟子;如果我们知道,康有为此时给他自己起的别名叫“长素”——孔子是“素王”,康行为(和他的弟子)认为自己比“素王”还伟大,出此是“长素”——“长于素王”,我们便有可能在这似乎离奇的答案引导下,勘探到包裹着“学术创新”外

衣的康有为的内心深处。

真的。要在政治学术上惊世骇俗,没有比雕刻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孔夫子更便利的了。在政治江湖上闯荡了二十年而一无所获的康有为,这一次获得了真正的成功。不错,这个国家还有保守的力量,但在国事日非的局势下,求新求变更有市场。此时的康有为,已经把自己定位为改革家。“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贵古而贱今,人之常情,倘若直言自己有意进行思想革命,势必引起当权者的反对,甚至,那说法刚一露头,便会给掐死。只有说明自己的想法是古圣前贤早已有之,方能攻守有据,进迟自如。自己要搞改革,便把孔子说成改革家;自己要当教皇,便说孔子早是“素王”;自己要作帝师,孔子也曾“端门受命”。一切是“古已有之”,一切都是以孔子为榜样:旧瓶装上新酒,假的说成真的,手段变成了内容。这便是古往今来煽动艺术的精髓------观点必须震撼,论据必须彪悍------那么从论据到论点到底是什么逻辑,就没有人注意了。

万木草堂在如此彪悍的观点指导下,俨然已经是广州的一个政治论坛了。我们再看自号长素的康有为给弟子的号:

陈千秋号超回(颜回),

梁启梁号轶赐(子贡),

麦孟华号驾孟(孟轲),

韩文举号乘参(曾参),

曹泰号越伋(孔伋)。

再加上康有为号长素(孔子),如此豪华的孔教阵容,真的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朱景晖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