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热衷名利 为名利曾建议慈禧继续垂帘听政
2009年05月21日 13:57书摘 】 【打印已有评论0

他觉得自己就像正在垂钓政治大鱼的姜太公,但却命运不济。“只愁莽莽乾坤大,无处沧浪著钓钩”。只得“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峰”。

然而,他并没有把自己藏进深山。他不屈不挠,出京赴粤,重打锣鼓另开张,开辟了准备“端门受命”的第二战场。

1890年初,三十四岁的康有为从北京返粤。他先回老家,百无聊赖,又赴广州。他在给友人的诗中说:

上书痛哭叹中原,岂意穷山却埽门。

已净万缘随念尽,更无一法与人言。

讲堂漫有青纱帐,春信偏知黄叶村。

时事近来都绝口,只将风月共君论。

他认为,自己不仅在仕途上栽了,学术上也一事无成。看来,只好当个教师了,但满目青纱,可供自己鞭策学生的讲堂又在哪里呢?怎么,你们还要与我谈论政治时事么?罢了,罢了,别提这个了,你们就和我谈谈风月吧!

自以为可以担当帝师之任的康有为,竟沦落为只能谈风月的布衣百姓,其情可悯,其愤可知,但他说的是老实话。要担当帝师,首先要成为被帝师承认的大学问家,至少,像孔子那样,作一部《春秋》。可惜,当时他很没有把握,自己能否写出足以同《春秋》媲美的著作。

多年来,在学术上,康有为雄心勃勃,急于建树,始终难产。正如在政治上张鼎华给了他一声棒喝才如梦方醒,在学术上,他也正需要棒喝者的相助。

天遂人愿。康有为居然真的想起了一个棒喝者,立刻便前去拜访。因为,此人正在广州。

这个人就是廖平。

廖平曾是张之洞提携的门生。作为学者,其一生论学,见解多变,时有新论,屡有创造。然而,他有创新之识,却少守定之魄,勇于自我否定,怯于坚持定见。就在1888年,当康有为正在北京追求政治进步的时候,廖平将其旧著《今古学考》分为《辟刘篇》和《知圣篇》。后者说:统治中国知识界两千年的《周礼》等“古文经传”,大多都

是东汉学者刘歆伪造出来的;前者说:西汉的“今文经传”才是孔子改制的创作。但这两部惊世骇俗的著作,却因受到张之洞的申饬,廖平未敢公布并出版。

在广州,康有为忽然想起了廖平。几年前,他读过廖平的著作,观点确过人之处。据廖平后来说,康有为拜访他后,他将《知圣篇》手稿给了康有为。过了不久,二人函约再谈。这一次,廖平是否将《辟刘篇》手稿交给康有为,并无史证。但仅仅过了一年,廖平发现:康有为的一部与《知圣》、《辟刘》之恩想观点几乎完全相同的著作《新学伪经考》出版了。廖平很愤怒,指控康有为的著作是“祖述”其手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剽窃。但康有为根本不理睬,不久,《孔子改制考》又联翩而出,其观点仍与廖平同。

一百多年来,康有为最著名的这两部学术著作,是否剽窃廖平的两部著作手稿而成,已成为晚清学术史上最大的版权官司,孰是孰非,历史审判官始终末予裁判,但梁启超的证词却值得重视。他说,康有为确实是“见廖平所著书,乃尽弃其旧说”。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朱景晖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