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热衷名利 为名利曾建议慈禧继续垂帘听政
2009年05月21日 13:57书摘 】 【打印已有评论0

这时,屠仁守来找他了,希望他代写一个《门灾告警折》,并授以大意:请慈禧太后归政后颐养天年的颐和园工程停止修建;请光绪亲政后,他的父亲醇亲王不要干预政事;当朝的宰相不好,这次火灾就是警告此当国之人,请予罢免;请那些太监们也不要再干预朝政了……等等。

但康有为没按屠仁守的指示办。他草拟的《门灾告警折》,其内容却是:

一、请罢不急之园工,以奉天戒。

二、慈禧归政后,中外臣工有紧要奏章,仍然要呈达慈禧,并在台头恭书“太后圣鉴”。就是说,慈禧归政后,至少还要当一半的家。不仅如此,这一条还要请朝廷下达给九卿,命令他们拟出章程来,昭示外廷,一定要严格执行。

三、命令朝廷大臣,都要做一回检讨,看自己的错误是什么。而且不要阻碍有才能的贤人,许多现在虽然还是小官小民的宏远之士,是能够在国家的艰难时期出把子力气的。(似乎在说自己啊!^-^)

然而这份折子,屠仁守没上。

言官说是以扬正驱邪为己任,但何尝不是领导们的马屁虫,最是擅长察言观色。

屠仁守把康有为的第2项内容发挥了一下,在1889年2月18日,离光绪大婚(二十六日)还有八天时间,屠仁守忽然上了一个折子,名:《归政届期,谨溯旧章,直抒管见折》。这份折子说:“臣愚稽考典章,揣度时势,认为,中外奏章,(在慈禧归政后)还应该有一个变通的办法。”这办法便是康有为曾经提出的那个建议:外臣的密折、廷臣的封奏,仍然要恭书“皇太后、皇上圣鉴”。

请注意,在专制国家,凡是需要“密折封奏”的,都是国家大事。应该说,无论这建议是屠仁守的,还是康有为的,虽有讨好慈禧之嫌,其本意还是:光绪太年轻,希望他当政后,能借重太后的长才,治理国家,同时又可减少慈禧与光绪之间的嫌隙。如此苦心,理应得到慈禧的欢心。

不料,屠仁守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折子递上两天后,二月二十慈禧的懿旨震撼了朝纲(译文):

垂帘听政,本来属于万不得已之举。深宫运鉴前代流弊,特饬及时归政。这样做,上符列圣成宪。下杜来世口实,主持坚定,用意实深。况且,这种深刻的涵意早就通过圣旨而宣示中外,天下臣民,共同遵守。今天,倘若在皇帝刚刚要亲政的时候,又降懿旨,饬令官员们的奏折仍要由我来“圣鉴”,披览奏章,这简皇就等于让我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使天下后世,把我看成什么人?!而且,垂帘听政,权宜之举……该御史此奏,既与前旨显然相背,且开后世妄测争议之端,其建议属于特别地乖谬。此事关系甚大,若不予以惩处,无以为逞臆妄言、紊乱成法者的警戒。屠仁守着开去御史,交部议处,他的折子掷还给他本人。

又过了两周,三月三日,光绪亲政,慈禧归政(三月四日)的前一天,朝廷再奉太后懿旨:将试图包庇屠仁守的吏部堂官,交都察院议处,“承办司员,著查取职名,交都察院严加议处。屠仁守著即革职,永不叙用。”

总之,一个本来可能代替张鼎华,成为康有为仕途护法的屠仁守,倒下了。

对康有为来说,这件事是严重的。此前两个月,1888年12月10日,康有为不甘于仅为屠仁守写奏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勇敢地写了《上清帝第一书》,但“大臣阻格,不为代达”。在现代中小学教科书上,所谓“改革与保守”的斗争,从此就开始了。但实际上,以一介布衣而直接给皇帝写信,大臣倘不“阻格”,是要被治罪的。他的这一行动,除了显示康有为------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勇于对朝廷指手划脚的胆识外。谈不上什么改革与保守。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之后才后悔莫及,如果上天再给我一个机会的话,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在前面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这段无厘头的话,如果换一个事件,相比也是康有为此刻想说的。

他要向皇帝说的话,本来是可以通过屠仁守向皇帝说的。但现在,完了,屠仁守完了,这简直就等于他康有为完了!他在北京连续呆了两年,除了给皇上写了一封人家根本看不到的信,以及数封代别人上书朝廷的信,别的事情,无一有成!他确实有些灰心丧气了。1889年9月13日,他愤然出京,并写了后来赫赫有名的《出都》诗:

落魄空为梁父吟,英雄穷暮感黄金。

长安乞食谁人识,只许朱公知季心。

海水夜啸黑风猎,杜鹃啼血秋山裂。

虎豹狰狞守九关,帝阍沈沈叫不得。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朱景晖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